真实动人,平凡生活中的诗意与哲理。配乐极妙,欢快清亮的风铃声下是渔网上钩满的来回扭动的鱼。一束一束整理渔网时的优美乐声,不懂乐器如我也通过画面意像联想到竖琴在演奏。《时间之桥》告诉我们的事:天堂是精神上的,大地是物质的。电影应诚实的记录、诚恳的关心大地上的事物和人。时间是无尽的,生命就是无尽的。你看,几十年过去,记录者在做着和他镜头里的人相似的事。他记录的人离开了,但因他的记录而永恒了。后来他也离开了,却又被下一代人记录下来,就这样生生不息。但改变同样是永恒的,所以记录并非重复。因为世界在变记录者在变,所以感受和思考是独一无二的。沉浸于时间,对意义做出个人的探寻,即使没有答案。这就是生命的意义,也是获得幸福的方法,而记录会令其永恒。
一部纯粹又充满诗意的电影,影像风格深受东欧美学影响,如果导演不那么执着于今昔对比,也许会更好
时间是最难以言述的“东西”,电影是最复杂的艺术,镜头记录下某一个不管是真实或是虚构的时刻,时间又依旧会见证它的逐渐消逝。一切就是海德堡的不确定性原理,整个都是虚无,但极美。
不评价了吧。这片子60%巨型动人,然而都不是导演拍的;40%故人故地重游之类内容尬得人想离场,都是导演拍的。某种意义上的史学史版《生命之树》。不过必须要认清:矫情与诗意一念之隔,况且还是最浮光掠影、毫无历史情境说明的今昔对比。
有这样呈现苏联时期波罗的海三国纪录片工作者的纪录片确实很好。要是把片头的引用HerzFrank话语的字卡中的“Lifeafterdeath”改为“USSRafterdeath”,就成了本片最大的主旨。片尾的字卡提及“铁幕”,我倒觉得一下掉味了,毕竟连JurisPodnieks也没有呈现的机会。
8.8最出彩的是配乐的使用,从此处回到彼端,在时间的桥梁下吟唱。
#2019SIFF#没印象了
只要他想,海和沙滩就会长出苹果。
时间是把锋利而又美丽的刀
#SIFF2019有一段拉渔网的动作佐以竖琴的配乐很绝妙(是类似的动作呢),还有关于生命会越变越小的言论,以及设计镜头然而因为农场门关不上而告终的小片段,很有意思。意犹未尽。
3.5文献影像好看,部分段落美得进入trance。
新浪潮的另一面,在法国的戈达尔们开始走上街头用素人开始探讨存在主义关注形而上的精神世界,欧洲另一端开始打破大叙事的垄断开始用纪录片关注个体关心人之为人的本身,这么看来两者都是一种人文主义,是另一种形式的文艺复兴,现在和过去的对比,是开头以为是死亡实则是新生。btw中间有个镜头想起了《美国丽人》那段空镜头,没想到最后真的以垃圾袋空镜头结束,某种共同想象的奇妙。
这部纪录片最奇妙的地方,是几十年后重新找到几个纪录片导演当年纪录片里的那些人物,重新回到几十年前纪录片里拍过的地方,展现时间给生命留下的印记。两个镜头一组接,人间已过数十载。最有意思的是纪录片导演们在成为被拍摄纪录的对象时,对影像的了解和调侃,“跟镜头时空镜,拍到我时静止”,“他转身,在忧伤的音乐中离场”,可爱无比。两位制作人在映后交流会上说,生命短暂,而纪录片纪录了终将逝去的人,某种意义上让他们活在了影像中,是为时间之桥。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影像的神奇之处在于,将点状的生命连接起来,拓展成人类的生命线,亦是为时间之桥。最后一个镜头,新出生的生命哭着被母亲抱入怀中,想到其中一位导演说,“有时候觉得我是带着感动出生的”,泪目。人类固然可恶,作恶多端,但生命是奇迹,值得感动。
#IDF那些吞掉生命的膠片重煥靈光,以詩性的方式重新書寫,拷問時間和意義之存在,追問永恆,呼喚重生。/前半段因剪輯和音樂和時間的穿插而生出某種至高的神性,後半段反因執著於今昔對比而有些鬆散和懈怠,開頭結尾重新以生命勾連的完整感總覺得有些刻意。
一品波罗的海风的咸淡串联从铁幕到如今时间的印记IDF2019
IronCurtain之下从来都是活的人,一星送给个人体验
2019SIFF。威尔斯说过「时间旅行第一法则,可以穿越时间,不得穿越空间」。当那些对大多数异国观众陌生的带「私人影像」特征的纪录片重新呈现并「新旧对比」之间,「时间」以奇特的死亡/新生的轮回可视化。感觉本片作为今年纪录片竞赛单元候选对其他作品而言并不公平。
这部其实不是我能处理的电影类型,对我来说它是纪录片又是形式主义电影,不了解创作背景也不了解创作内容,我只能纯感性地去感受它。但是我能感受到这是一部艺术品,创作者们在进行真正的表达。配乐真的很有意思。
我不知道为什么,眼泪老是冒出来。
有几段极其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