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再看一眼,可能就是最后一眼。
在第十一屆香港華語紀錄片節看了《紅盒子》,在影院里止不住淚水,動人心弦,情深意重。一位台灣布袋戲大師的歲月宏歌,一段傳統文化魅力在歲月中的消磨,一位一直在父親壓制下的布袋戲大師的歲月,感慨萬千,內心洶湧澎湃。似乎看了好像看陳錫煌大師一輩子堅持的東西。對於父親、師父、老師的界線明顯清晰,一輩子堅持自身所愛,用盡全力去付出。感謝有《紅盒子》這樣棒的影片出現,感謝有陳錫煌布袋戲大師為人類帶來豐富的藝術文化。感謝楊力州導演及團隊所有幕後工作者的所作所為。《紅盒子》會留存於歷史的舞台,陳錫煌是真正的大師!無論如何,都是瑰寶藝術的存在!電影已於昨日在台灣上映,祝票房大賣!!!歲月安好,一切都在進行時!!!
配乐好用力,加上陈锡煌师傅的真情流露,实在太煽了。已经极力克制了,可还是在李天禄老师傅跟陈锡煌师傅你一句我一句讲述身世时忍不住:同样父亲入赘,同样随母亲姓,同样看清命运无法改变。听到师傅会不自觉打压大徒弟的时候,深感命运也是重复轮回的。最后播放的布袋戏表演,也是第一次看到完整的布袋戏,实在太精彩了,神乎其技。
大銀幕中的手、偶,那麼有生命力,好美好深刻,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看過之後才了解是不容易拍的片,牽扯龐大的家族、個人意識、國家文化的發展(急於保留傳承)看得出楊力州在主題選擇上的些許掙扎,本片功能性居多(包含其後積極錄製操偶技法與劇本重抄之檔案保存),花十年做教案是好事。並不是弒父情結,是擔憂傳統凋零最令人流淚,片中所有人都處在焦慮、很當下的狀態中。兩位弟子的今昔談話更為沈痛。「對他們來說不是藝術,是他們每天要做的事」亦宛然要表示,其他劇團都還很努力扎根傳承,也請不要判傳統布袋戲死刑。
我還是覺得楊力州導演在紀錄片裡面加了太多個人情緒。但是,從陳錫煌師傅的技藝看到一門傳統的衰微,在種種時代因素底下思考如何保留住技藝的純粹,很難不被電影裡被攝者的真誠打動。
[4.0/5.0]https://www.facebook.com/shelookslikeayoungmonicavitti/photos/a.839006209550079/1842208165896540
20190314第二次看了完整版。发现第一次(台湾上映前)(没看前面20分钟)的观影感受更加良好,第一次错过了开头的父子强调,从传承的失落开始讲似乎更加符合认知逻辑。回想了一下,前一版本的泪点完全进行过处理(似乎也有李家的原因)如果按照这次的版本好像4分最多了,有意思。人的感受真是瞬息万变。20181020哭成狗了,以前只知道歌仔戲,看了片子才對傳統藝術有了些許認知。電影透露了很多東西,層次很多。
唯一的缺陷或是導演糅雜了諸多元素,強化弒父主題(哪吒&男孩的二次成長),實際上困境的本質是難以用精準的言語表述、但能心領神會的東西。不過,楊力洲即便用力過猛,也足夠感人肺腑、發人深思,功力十足。
《紅盒子》上映的版本與金馬首映的有些不一樣,如果沒記錯的話,分別在影片的頭與尾素材有增減,但是整體是影響不大。「紅盒子」在片中可有各種解釋,有授予、第一把交椅、傳承……等。而紅盒子表面之意,陳錫煌師傅習慣演出時,用紅盒子攜帶著戲神田督元帥。紀錄片不是觀眾表面期待的傳承,也不是布袋戲在當代社會的新樣貌,而是技藝消亡。從全盛時期到被時局利用,必須強塞意念,高喊著保護文化資產,最後成為特定場合的吉祥物。《紅盒子》抽絲剝繭層層剝開,回到父子之情,陳錫煌師傅永遠被稱作李天祿的兒子,也許都是真正熱愛布袋戲的,但不知覺承襲這樣的藝術的使命,必須超越父親來證明自己,但終究處在框架之中,最後時光飛逝人潮散去,戲也得演下去,還得達成保護文化資產的期待。影片給了提問:「會不會最後看到的不是傳承,而是無奈的演出?
2018/10/8有些東西,你知道他會消失,你也沒能力將他留下,但至少你的行為、記憶與模樣都還沾染著一點它的影子⋯⋯我想這是身為這一代的自己值得慶幸的地方。
每個男孩或許都要出生兩次,一次是離開母親的子宮,一次是離開父親。
身為一個小時候對台語與布袋戲也因為不熟悉而有許多誤解的人,這段錯過的文化,一段可能很快就會消失的文化,以及其中的愛恨情仇成為一層又一層的感傷
第二遍,知道盒子里是田都元帅。
对《戏梦人生》还有不少记忆难免一直代入李天禄的传奇一生比两父子紧张关系更难受的是我找不到完整版
2.5,2018.11.04@華山
講述了時代的悲哀,最難過的地方不是傳統布袋戲要失傳,而是阿煌師的爸爸李天祿為什麼不能寬容自己的親生兒子。傳統雖然好,但還是要與時俱進,不然終究會被淘汰。阿煌師的技術要保留,保留後要創新,這樣才能繼續流傳。希望能出續集。
誠懇
至少真誠,雖然或多或少(搭配亦宛然聲明)那段接管戲團的紛爭有點偏頗,甚至有避免談及,和後期弟子的傳承與斷絕。但撇除個人癥結,用手一手一布袋戲的技法,用影像紀錄,看到是一個台語和布袋戲的消逝,出發點及成果令人動容。同樣的文化,對照是粵語和廣東歌。關於「父親」,既離開,也存在。
3.5/5。剪辑上有数个断层,可能是分好几个阶段剪的但是最后没有统一,剪辑真的要改进。布袋戏和父子情的挖掘和展开都差一口气。说理的地方太死板,抒情的地方太煽情。技法并无突出之处,但是贵在故事和社会意义。我一半的泪点都是二胡给的,但是二胡完全脱离了故事本身对情绪的推动,而且配乐本身跟故事也不匹配,非常出戏,且铺陈太满留白不够。看得出来导演的旁白是反复提炼过的,没有废话,字字真情。片尾的完整布袋戏和父子音轨交叉剪辑是神来之笔,全片的精华就在这里了。这个片子,意义大于质量(质量也不低),值得看。最后,向细腻敏锐的导演致敬。
本人有和陳老師父類似問題,但不算正式,我也跟母姓,弟跟父姓,我和父親倒沒....象朋友,昨晚才因他一直不用提款卡把他數落一頓,全無上下尊卑,實際上他是很溺愛小孩的不合格父親,這樣反沒李老師父那種會有生分.....華語紀錄片節看大銀幕.陳師父強調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就是為何師父叫師父而不是師傅......映後談制片小姐爆猛料--陳師父欲傳位給法蘭西女弟子,楊導過界了,義和團上身,過了拍紀錄片的界,直接介入了,力勸陳師父萬萬不可如此傳技於西洋番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