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曼的开场白说的很好,每一个影视工作者都应该有这样的心态:自己的作品就像一匹马,它可能不是最好看的那一个,但那是最上镜的,这匹马可能卖不出去,但我要给你们看,这对我来说就足够了
2022.9.25
女性,女儿,酷儿,犹太,波兰,比利时,法国,美国,或许她的一生中,唯一的身份认同是反身份认同
ChantalAkerman并不是一个会表达自己的人,从小生长在一个和艺术完全不沾边的犹太人家庭,18岁开始出外闯荡,直到后来的纽约岁月,她其实内心都是充满了不安感的,拍完每部片子都觉得那不是自己拍的。也许正是这种敏感和不安全感,才让她的片子充满了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们感受了时间的流逝中的孤独无力感。
4.0。资料馆1厅。1.“我们时代的电影人”系列关于导演香特尔·阿克曼的一期,这个系列多数是在采访、拉片补幕后创作,阿克曼则是自拍自说。2.没有对镜头讲述,反而是拿稿在读,同《在那天...》,阿克曼选择的自己的作品混剪最有意味,基本能代表导演不同的创作阶段以及创作向度。
我們有沒有可能越過Akerman自建的形象,了解真正的她,那個在屋企獨自焦慮要引爆廚房的女孩,那個渴求母親又無法共處永遠長不大的女人、那個不時流露笑臉的女性導演,和那個最後選擇以此方式與世間告別的她,都是真實的,是無法分辨開來了解,雖然有無數線索,但越進入其中,聽她自我分析時,越感到迷惑,就像要觀眾一同沉迷於自建的形象。問題核心是,閃避又不善辭令地訴說著自己的Akerman之後,作品和她是可否需要直接聯繫起來,真的可以回到電影裏去發現她,這自畫像是誰,她如何將自身和生活轉歸結這個形象,即是不是作者親身的,也是她思考過,撰述自身經歷塑造而成。她不滿足於日常又試圖打破表象的她,會不會要觀眾也建起相同的目光來看待她?只有兩件事是真的「我叫做ChantalAkerman,我來至布魯塞爾。這是真的,這都是真的。」毁滅吧,她說。
“我是香特尔阿克曼,我来自布鲁塞尔,这是事实,是事实”
错过了开头自述,直接砸来一波剪辑——感觉应该在影展第一部来看,大型创作预告片哈哈哈哈。这种形式好棒啊,创作者先持续坚持的创着,别的攒多了都好说!
导演太会讲述了,说的几个故事闪闪动人,莫名跟着电影片段中的人思绪游走,放飞,在放大的虚空的日常里,在日复一日的琐事里,她们忍受,绝望,挣扎……什么是真正的女性电影,我不知道确切答案,但阿克曼的电影绝对是。虽然到目前为止,也只看过她几部片子而已,但其中的才华与视角独一无二,诉求与表达与其才华匹配,她的电影有一种魔力,让你不由自主深陷其中,难以自拔,你以为看的是电影,却惊异看到的居然是自己。面对她的电影,你,无可逃遁。四星
跟看《阿涅斯论瓦尔达》一样,一边赞叹阿克曼的同时一边惋惜大陆环境放不了全集。自画像还是决定以作品来展示自己,哪怕自认为只是“孱弱的牛”。ps电影能把修复完的素材给替换一下吗。#阿克曼回顾展艺海剧院
真诚有趣的香特尔,另一个特立独行的瓦尔达,拼凑了那么的影像走进她了解她。
我们需要女性的戈达尔吗?是的,我们需要。
当我们在一台小小的显示器上看阿克曼,我们实际上看的是什么?视野的中心是阿克曼自己与她的影像的喃喃自语,而我们的余光环顾着四周固定不动的房间,在这观看的过程中,我们看的正也是一幅阿克曼式的影像,而此时的她从银幕的另一头,正和我们“对话”呢;我一直希望听到秘密,但我反过来问我自己:如果换作是我,我会把我的秘密说出来吗?
15分钟处,她说,在星星上有很多女人的脸
阿克曼似乎无意通过影像的剪辑激起那种对特定技巧、形象、运动范式的迷恋,她就像在说,这是她的牛(也是整体的一段副歌),只是一头牛,一个瘫痪的观看者在看着一头牛的局部,徒劳地试图拼凑出背后主人的画像。
真的,如假包换。
追忆逝水年华,光影展载时光;古典烈女阿克曼,镜头回顾自言自语,看过留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UStWsegZ0k
热烈,倔强,逞能,孤独,流浪,散漫,真诚,睿智,怀旧,大胆,矛盾,反叛,神经质,不拘一格,惊世骇俗,特立独行,波希米亚,女权主义……各种标签都不足以概括阿克曼的个性(所以她拒绝自我解读,只选择用作品说话)。阿克曼天生没有归属感,只在大地上暂时停留,她注定是一生漂泊的异乡人……#资料馆留影.阿克曼专辑#
阿克曼回顾展FANCL艺海剧院所谓的自画像,香特尔论阿克曼,纯纯炒冷饭的东西,就是把自己之前的作品片段无厘头地剪辑在一起放给观众看,只有前十五分钟有阿克曼对这个项目的理解和思考,也难怪妖大把正对着观众的阿克曼作为宣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