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记得在平遥看上部“尬唱”的场面,好笑又尴尬;第二部从各方面的感觉都比之前要好些。坚持所坚持的,那些极为简单的布景,在严肃故事插入的一些荒诞的喜剧佐料,还有拓展这个民间故事更多的分量与更强烈的情感…有不少意义;而持续更为严格的时间顺序,以及将颂词歌唱放在了更恰当的时候,也变得更好跟进。
相比上一部《童女贞德》,这一部已经很友好了,不再是重金属说唱,也不再不停的甩头了,台词也能看懂了。杜蒙真的是天才,一直在打破电影的常规,打破类型的界限,叙事的套路和视听的呈现,呈现出非常独特的风格和观影体验。几段关于宗教的审判辩论,配上演员不太灵感的扮相和表演方式,确实可以感受到这一部的主题深度了。
3.5分。没有了上一部放浪形骸的贞德影像,杜蒙却依然游走在反传统的前沿,用解构历史人物的现代手法令观众大饱眼福。对白里混合严肃与诙谐,半带正经和胡闹的人物设计,不仅是对宗教传统观念的嘲弄与反思,更透过流行文化的手段(法语歌曲)来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还原出本真的人性。收尾部分有点不够干脆,对白速度较快,尤其是教堂审判的段落。原创度有所欠缺,AlainGuiraudie和AlbertSerra之前的作品里已经出现过。
一种莫名的凝视感似乎我不是观众而是上帝我在关注着这个女孩和她的所有行动而在某个时刻我成为了她
四星半。回想起来吓一跳,虽是“续集”,然而这次杜蒙的影像形体和调度生理,其实都是全新的。
7/10像极了话剧场景。人物十分生动鲜明而夸张,主人公小孩一副如此耐看的脸庞。省略掉所有的战斗场面,只剩下击鼓、辩论、静默……第一次祈祷的时候是有些WTF了,背景宗教音乐加上孩子凝视镜头毫无动作直到歌曲结束。与主角互相凝视,好像观者就是上帝,还有一次观众是“贞德”。很特别。关注一下这位导演。06/25/2019
相比用摇滚的形式诠释少女贞德,这部庄重的气质显然要合适得多,依旧是舞台感十足,贞德绝大多数镜头都是在与观众形成对视,杜蒙用这种间离的方式解构了这个故事,贞德仿佛抽离出来幻化成一个坚定的并具有神性的女性形象,这里没有时间和地域的桎梏,是单纯的对美好品质的颂扬。
莫名其妙。我好爱莫名其妙…
3.5;在战场上、审判席上仰起的脸庞泛出圣洁而无畏的光芒,对应着俯瞰的视角——她的确在与上帝对话,但人类永远听不见。
【4.5】开场继承了《童女贞德》,但调度更具舞台感。又在持续的凝视动作里走入了更深处,贞德面庞的坚毅凝重又因外部不断涌现的怪诞被消解,人物是抽离于情境的容器,表层的混乱或冲突却恰好造就了内在逻辑的统一,当然不需要正经,当然还是会被触动。
舞台剧的有点过还有点尬;女孩的演技emmmm
传统文化语境下,对于贞德自我内心的审视,以及完全让位于宗教狂的迫害,在「庭审」桥段贞德不断重复「与你们无关」的神情颇似当下流行的女性主义抗诉,或者以此为试剂来测试观众与评论的「癌度」也未尝可知,总之在不同语境与文化倾向的环境中,就会诞生不同意义上的贞德。
我一直好奇的是,19岁的贞德是否明白自己究竟为何而战,又为何而死?为法兰西,为正义,为自由,又或者为神?从某种程度上她的无畏赴死比英勇而战更伟大,因为她在代替所有人受难——胜利者,失败者,苟延残喘者,冷眼旁观者。几首歌曲实在太动人了,几乎要落泪。
好像应该先看《童女贞德》再看这部,虽然感觉评价不会变化
3.5
虽然是续集但不是上一部那样的音乐剧嗑药番,反而感觉很意外。更空旷的环境和更平实的语言,将她还原为人的形象。
重拍经典的布鲁诺·杜蒙,让一个小女孩重塑圣女,场景简洁,有舞台剧之感,描述战争仅用几次骑兵不同形状的走位完成,与第一部演唱为主不同,精力放在了教堂审判,小演员的成熟不屈,较少压抑,较多清新。
常胜的贞德究竟是军事能力过人,还是领受了上帝的神谕。审判的贞德究竟是决意为正义赴死,还是甘为败绩担责。受刑的贞德究竟是妖言惑众的巫女,还是刚烈不屈的圣女。准备刑具的农夫聊着家常,看守的士兵盼望早点行刑,十九岁的少女拥有怎样的勇气,为法兰西视死如归,却在祷告和泪水里结束得如此唏嘘。
在先后看过吕克贝松的女战神版贞德和德莱叶的女受难基督版贞德之后,我历时了四个月分先后n次终于看完杜蒙版“纯原生态”贞德,恍恍惚惚的竟然有些微感动,如果观众能够克服本片的晦涩感,或者勇于接受杜蒙导演略显枯燥的表现主义,那么谁又能判定“这一个”贞德,不是最接近六百年前那一个真正的贞德呢?
比童女贞德友好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