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济慈自己就是一首诗,却注定是一首过于晦涩的诗
电影有种古典的美,简康平女士拍起简·奥斯丁时代来真是得心应手。本喵和才高貌美、贫困潦倒的济慈就像同一人,那种纤细空灵让人想把他捧在手心。济慈、雪莱和拜伦,英伦诗坛上三颗最明亮的星...
电影从始至终都保持平淡平和,几乎没有任何高潮。但并不影响济慈那些伤感的诗词通过Ben平静的声音抚摸耳膜。★★★★
和你一起的3日,胜过50载的平凡
当遇到美好诗篇要为你读一遍,你只需在燃烧过后把灰烬全留给我
画面很诗意,女主角穿的很美,小本演的很迷人,看完直接有读济慈的冲动
不如《莫扎特传》曲折,不如《1900》传奇,对于诗人JohnKeats才华与天赋的独特之处甚至都没有作足够充分的描写。但是,这不是一部人物传记,这是一个发生在特定环境下、从头到尾充斥着无奈的唯美爱情故事。女主角最后哭戏之前的表演就已经足够奥斯卡级别,画面音乐男主,加起来85分。
OST好!尤其是那些清唱。静谧温润。结尾BEN平静的声音抚摸过耳膜,天呢太舒服了!我简直要醉了!ps女主竟然是糖果!胖到完全没认出。对BEN孱弱颓废的英气没话说。
女主角体格太丰硕,气质太现代,难以融入十九世纪英国的古典情境。诗人济慈则沦为一个扁平符号,一段所谓凄美爱情故事的道具。画面唯美、气氛静谧恍惚、音乐含蓄简约。可惜女导演的片子普遍只重抒情和氛围营造,而不顾叙事。台词锤炼与节奏把握都成问题。倒是正太Thomas出落成青葱少年,英俊依旧
诗意有余剧情不足
等得太久,期待值太高,不过还是喜欢的。画面很美很美,欢喜窗帘被吹起的那段。
女主角身形魁梧,好多衣服穿在她身上都像大妈,她只属于某角度美女,并且美得经不起推敲,很遗憾她和男主角在一起没有组成美丽的画面,配不起整部片的静谧。显然我也不知道弟弟妹妹的角色在剧中有何作用。诗四星。
色调和画面,诗意盎然。济慈的扮演者能传达出济慈的敏感、低调,但却没有济慈的沉重和深刻。女主角的脸型有乡村少女的感觉,没有好莱坞女星的商业气
璀璨情诗让全片浪漫华丽燃烧,纤细克制的情感唯美又不流于伤感、不陷于欲望,新派文艺剧情片典范,《钢琴课》的坎皮恩归来。“我只愿坚定不移地,头枕爱人酥软的胸怀,永远感到它舒缓的起伏。醒时心中满是甜蜜的激荡,不断听着她细腻的呼吸,就这样活着或昏迷地死去。”-<BrightStar>
BENWHISHAW!!!
年度最静谧电影
温柔而细腻,明丽而清郁,既透射出琐细生活中的浪漫化,又晕染着电影特有的朦胧灵韵,还召唤起济慈所言“安于不确定、神秘性与怀疑”的消极感受力。坎皮恩从女性视角切入,越出寻常传记片窠臼,侧面描写济慈的诗才,实际着墨更多的是范妮对爱情的坚定与执著。本·卫肖将清癯敏感又自卑忧郁的济慈诠释得呼之欲出,艾比·考尼什举手投足都是戏,完全沉浸其中,却毫无过火之处(最后那场痛楚到呼吸困难的哭戏也极尽真切)。全片配乐与剪辑也足够克制,暗地里却渐次涌动着如此苦涩而悲凉的蚀骨柔情。多处手部动作的特写,予人贴近体肤的触感,契合于济慈说的“触觉也有记忆”。那些透窗隔门的观视镜头,既标识着二人的彼此凝望、执守,也映衬出咫尺天涯的不可能。午后飘拂的窗帘,满屋蝴蝶,隔墙感应,躺在开花的树冠上,花园木头人,蓝铃花。(9.0/10)
总是在各大著名电影中打酱油的THOMASSANGSTER小朋友请你赶快长大吧!!!赶快长大替掉11th博士!!我们爱你!!!!!
前些年在短评中说音乐和男主好的都是大神。这电影的musiccomposer和男主结婚了,且musiccomposer其实还出现在了电影一处打酱油,就坐在男主身边哦,也算是才子们喜结连理。
起初在国内读过几首济慈,但印象不深,后来去罗马的时候去过西班牙台阶旁的济慈故居,服务人员非常友善,但由于当天我旅程很密集,所以只在里面待了半小时左右,他的故居地理位置很好,倒的确像一场梦;回到巴黎上课,老师带领我们阅读济慈写给芬妮的信,我也感受不深刻;等这部电影看到结尾,过往关于济慈的相遇全部碰撞在一起,让我禁不住泪流满面。站在女生的视角,芬妮从济慈身上获得了多少爱与尊重,济慈的死对于她来说也是一种死亡吧,往后的岁月她就像所有同时代没什么机会读书的女性一样,日子咿咿呀呀地过着,只在某些至暗时刻会突然想起划过她生命里的明亮的星——济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