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合格的描述了人民军一个主力团加一个越共游击营在LongTan西北方向的三层树冠地区伏击澳军的经典战例。澳军的遭遇与打了雅尔多瓦战斗的爱尔兰共和国陆军类似,不过人民军要比冲伯的雇佣军更会打仗。
第一次看澳洲拍的越战电影,很用心。喜欢。
必须评论一下大家记得关注那个吹小号的士兵是我男朋友扮演的😂
美国是英雄,越南是蝗虫,结果人海战术吊打多国联军。乒乒乓乓打到最后,导演一拍脑门儿:忘了反战,赶紧补在最后~~~~~~~~~拜拜导演好好学习钢锯岭吧!
都什么年代了,拍战争片还是无视枪械的真实火力。AK打脑门居然就一个洞,炮弹两米完爆炸居然只把人打个前空翻……
《血战钢锯岭》之后真正意义上的澳洲战争片制作,稳定发挥无甚惊喜,但看好来年本土学院奖可以斩下多个技术奖。龙潭一役难在地形复杂和天气多变,敌众我寡的局面也因此受限了除去步兵之外其他的战斗方案;电影很好地完成了重现历史的任务。【Trivia:2016年战争50周年时候的AnzacDay,对于老兵前往故址参观,曾引起了两国外交关系的紧张,也有诸多限制,依然是双方之间的敏感议题】
主要是看战例~反战什么的不太感兴趣。只关注战术层面的内容,配上地图看应该会更有收获。
拍得很用心的遭遇战实例;人物刻画比较单薄;某些意识形态的影评很可笑,祖国的几个岛不还在猴子手里拽着呢;反思国产课本经典案例之实力堵抢眼就魔幻了,7.62足以让人肝肠寸断,12.7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印度片的水准....
战争戏调度差且单一,而且明显看的出成本不够,看完即忘的平庸片。
1966年8月18日,澳新军团三角洲连队(deltacompany)108名士兵击退了北越军队2000多人的轮番进攻,18名澳大利亚士兵(都是20来岁的小伙子)和245名北越士兵丧生。
完全老套的剧情,。只有m113集群出动的戏拍的比较气派。其余完全是刻板印象,越南人好像蝗虫一样当人肉背景板,废物上司,英勇牺牲的兄弟,拜托,2020了马上。
下的版本字幕极其辣鸡,D连DeltaCompany翻译成三角洲部队,醉了,更醉人的是评论里还有人跟着“三角洲部队”的。。。短发Luke扮演的主角之一SgtBobBuick是11排的platoonsergeant,电影里看着倒像连军士长,跟连长关系很近,连长超级眼熟,后面发现是维京的主演和魔兽里的洛萨,然而长胖了。战场场面看着像二战美军在太平洋岛屿打日军(北越军像喊着banzai自杀性冲锋的Japs),并不清楚真实战役是否如此,倒是Aussie小兵群像还行。Luke现在越来越老兵形象了,丝毫不再软妹感了,钢锯岭里的Smitty已晋升排军士长,再一部wardrama是不是可以commissionedofficer了。。。
澳大利亚版向我开炮
DangerClose翻译成“危机”,真是离题万里,应该是“向我开炮”,这场澳军防御战全靠火炮帮忙。
5/10。与好莱坞战争影像有天壤之别,《血战钢锯岭》《大兵瑞恩》为还原个体在残酷搏杀中内心恐惧的状态,采用迂回晃动的近景镜头,将血和泥土、汗液、炮灰等黑色物质糊满演员的身体,火焰喷射、血肉横飞极度接近真实,而本片放弃了营造真实感的手持,多是客观视角的中、远和固定镜头,柔美的光镜(增强了雨林的雾气弥漫效果)和许多渲染酷劲的慢镜头(阵地高炮齐射后导弹坠地,方寸之间吞噬士兵的火花爆裂),使对战争的质疑变成了MV般的枪战游戏。剧情结构的冲突微弱,部队生活的展现乏味、没有铺垫和塑造,消解了所有人物背景,澳新军团的作战意志是什么:祖国?信仰或证明自己?没有任何动机,构成冲突的时刻唯有不放弃战友和长官撤退命令的违逆,以及战场上放过丧失反抗能力的越共伤员和护士,来称赞己方的人道主义,或缺了战争片中必要的人文视角。
画面还行,对炮兵描写适当(weweresoldiers就明显描写不足)。不能正确反思与诠释为何需要开枪杀人的战争电影,都不是好的战争电影。以及,我很高兴我没有,也不会再有机会接到需要开枪杀人的工作。
战争戏还算密集,但场景单一看到最后也有些疲劳了,以至于后半段看戏的乐趣就在于发现哪几个演员演过钢锯岭。
谁拍谁有理,反战先放弃…
战争场面描绘得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