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两件小事。姑娘在这里不是附属物。战斗是她的特征,也是他们相互认同的基础。她是独立的个体,这从咖啡馆里的狮子斗能看出来。放倒校长更是强化女叛逆的形象。片尾的大屠杀只是象征性的。大伙放枪那么久,只看到火舌,没看到人倒和血流。人物特写,镜头注重的是愤怒的释放,而不是嗜血的狂欢。
#TGC长评-天文望远镜和显微镜都看不到自己。影片除了对于《操行零分》的扩充更是极大程度的塑造了《发条橙》。电影以一种讽刺表达强有力的对于男权主义,精英主义,殖民主义,阶级强权,宗教信仰和教育制度进行无情嘲讽。三个反叛者可以看作一体。构图非常棒,印象最深的是女招待的眼部构图,带有被殖民者的反抗意识,最后拿起枪也证明了这一点。室内的镜头运动也很不错,黑白彩色的切换更像是以黑白表现的欲望,彩色展现讽刺,所以感觉本片就没有现实,只有欲望和超现实,酒吧那部分欲望的表现更是被搬到了《发条橙》中。墙上的贴纸也无不展现影片的意图,共产主义才是硬道理呀。听觉上最常出现的《MissaLuba:Sanctus》是拉丁语弥撒曲,更主要的是此曲以刚果共和国传统风格演唱,以南非为表达的反殖民意图很明显了。
7/10。安德森将军队、法庭、骑士和教皇来访的庆典等英国社会结构抽象化为各种符号,大量政治符号的运用多与共产主义国家有关:米克等人拿出真正的子弹准备起义的时刻,墙上的拼贴海报挂了一张列宁戴着波兰帽的照片,读书室的背景图片则是布拉格的捷克学生,宿舍床前张贴的切格瓦拉和饭堂中悬挂的保守政客肖像、讲台布置的老鹰装饰物,黑白和彩色画面交叉讲述不同场景暗示青年的反叛逐渐转化愤怒;开场学生互相羞辱、性骚扰的群像场面调度,抽屉里躺着老师、偷摩托车载女孩溜草坪、搬出去焚烧的鳄鱼道具和放回柜子的胎儿标本瓶,荒诞冷峻的幽默感相当随意,结尾安德森让不同阶层的人物集中在礼堂听老兵的布道,据守屋顶的无政府主义学生用冲锋枪和迫击炮夸张地攻击,除了牧师头上的弹孔只见人跌倒不见人中弹流血,这场武装叛乱的荒诞剧直指五月风暴。
D+/没有预先作任何了解直接看,然后就感觉24小时内又看了一部被过分散乱的剧本冲垮张力的作品。而这种散乱背后又是种种早已预备好的意涵,因而所谓的批判性总感觉是从最浅的表层堆砌起来的。不知道算不算一种影评人电影的特征。还好还有《发条橙》,还有《大象》。最大的意义恐怕还是拍摄年份。
之所以存在这些黑白镜头只有一个太过简单的原因——导演林赛.安德森当时实在没钱买彩色胶片了。。。。
林赛·安德森代表作,1969戛纳金棕榈。上承[操行零分],麦克道威尔后启[发条橙],街头无影击剑同质于[放大],Travis于[出租车司机]中重生。分章节描叙,弥撒曲反讽,无规律黑白彩色交织(又一无心插柳之例)。狮吼与互噬的前戏+裸战跳切。瓶罐中的婴儿,校长抽屉里的主教,飞镖,呐喊,老毛。(8.5/10)
如果的結果,其實就是沒有如果。
9.5林赛·安德森把庄严和戏谑同时加入了这场学生的叛逆举动,把低年级反抗高年级专政的故事拍成超现实主义的政治讽刺寓言。从入校到暴动,一切都那么克制。当代男校里的学生深着19世纪末的服装,变化多端的画面色彩,让影片具有'一个国家的诞生‘的神秘时代感。'出租车司机‘和主角同名,叫做Travis。
只是将影片看作是特殊年代的作品或者反体制的作品,都太低估了这部作品。不知道这部作品对库布里克是否有影响,但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在影片中的角色简直是《发条橙》中的角色的B面。写实、超现实、压制、反抗、鼓动、批判,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和他的小伙伴们,爆发了这一切的一切。
4-过度自恋白羊男的祭青春作品,唱诗章回体是增进张力的偷懒做法。你要说冷酷而不失迷人地抨击体制也好,我却觉得更多是未得安抚的荷尔蒙发了狂,顶多也是对时代性疯狂的过度迷恋和膜拜。有趣仅在YY界限的模糊化,黑白与彩迭替并不出彩。
这种校园欺凌我们以为只是个体之间的,在英国这种寄宿学校,我们以为是老生对新生的某种秘而不宣的“传统”,但本片直指学校领导方面其实是最大的欺凌者,他们教导学生的那些美好品质其实他们根本就没有。这是本片的意义。只是本片选角让我分不清老师和学生,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也不大能够区分开来。
那是一段与生俱来的叛逆,不屑,憧憬,抵抗,怀疑,时时刻刻想与这个世界为敌,这个世界也无时不刻的充满恶意,会以千般手法,将萌芽掐毙。慢慢地,大部分人,缴械投敌,和曾经的敌人沆瀣一气,轮回着去压倒新的一批。还有一群人,倔强且天真的守护着被嘲讽的朝气,不羁。没有如果,如果是失败者的自诩。
最后是高潮,但没能达到G点
参加戛纳期间正值五月风暴爆发,电影节暂停,翌年春才颁发金棕榈给此片?似意味当时席卷欧洲与美国大部分地区的造反精神合法化,而片中黑白彩色相交,想不出究竟是何用意,原来是导演当时没钱,所以在室内低照度下为节约成本使用黑白胶片,
且不论此片为何能获金棕榈,骑摩托去郊外咖啡馆那段以及最后终章的大屠杀片段就足以让人瞠目结舌。寄宿学校粗暴的管理制度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最终被彻底激化,演变为兵戎相见,这是以往校园青春片从未见到的方式,1968年正值学运思潮的爆发,他们依旧崇尚自然科学,高举自由的旗帜,思想的解放,但是革命和暴力却深深埋在他们心中,哪里又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4.5能在大银幕看到此片,某种角度来说幸运程度远超过今年在影院看的全部电影,让·维果精神的超级进阶版,惊世骇俗的青春片,活体的“我去X学校,校长不知道”,其实主教也不知道,主教在抽屉里,所有的时代背景与少年青春特征都集中交代在宿舍的墙壁上,毛主席神出镜。20171210@影城巨幕重看加星
麦克道威尔深深的法令纹和凹凸有致的蓝眼睛,天生一副体制外的反叛形象。不是所有监狱都是肖申克,不是所有学校都是放牛班。主教躺在抽屉里,地下室藏着鳄鱼和鹰,婴儿标本和炸弹,连欢呼和怒吼都要学习的怪诞世界。咖啡猛虎与女人,恰似《发条橙》最后的雪中情爱,浪漫自由得狂放不羁。
两部讲校园枪击案的电影曾分别得过金棕榈,嗯,《如果》比《大象》早了30多年,嬉皮士年代英国也拍过这么叛逆的东西,压抑了100多分钟,就只为最后5分钟的怒火狂射,每个角色都好漂亮,女的漂亮,男的俊俏,而画质有时黑白,有时彩色也挺迷人的。在整个世界越来越保守封闭、越来越安分守己的年代,这样的电影可能不会再出现了。
Hey!Teacher!Leaveyourkidsalone!
我需要消化。片子整个放弃了叙事的连贯性,换来了如此多隐喻,竟一时难以全盘体悟。本片的价值亦如很多新浪潮滥觞时期电影一样,在于启蒙。看着它延续着操行零分,然后自己的几乎每个场景亦被无数次复制,本以为可以完全理解的,结果并没有。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我要打出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