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场地放映。
农村养老问题,老人自杀。人们出去打工。在村子里种蘑菇,搞经济。很少人相信不需回报的付出。导演做书屋,带舞蹈,教采访,这些村里的孩子们不知会把村子带到何处,他们自己会去往何处。当没有路的时候,人们需要桥来连接彼此。三星半
“搭桥”并不只是指梦奇导演与孩子们用石头堆桥,同时也是指梦奇导演通过办老人基金会,让孩子们采访老人,并给他们送物资,以在两代人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在这个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只剩留守儿童与老人的村子,可以想象这样的桥梁何其重要。而记录这一切的影像就像是那个石堆一般,成为“桥身”。孩子们说起自己梦想时的羞怯令人心疼。想起之前有老人说过,农村的孩子要想读出名堂,出人头地有多困难。也许年幼的孩子业已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不敢轻言未来。
虽然梦奇在村子里的行动一直都需要与各方力量进行协调,包括借助孩子们的努力,比如搭建蓝房子,但这次有了比较清晰的线索是孩子们被更广泛地组织进建图书馆、民间饥饿记忆访谈、老人基金物资的拨发的行动中;散漫之中记得了三个瞬间,孩子们说“这个姐姐不会说这里的话”,大叔叫出去梦奇在地头说你的计划需要很多资金的支持,还有家人说轮椅在城市里适用在村子里用不上,一种或许无意识但反向的注视和询问。虽然出现了河流,河流那边的老人不太熟悉来自6队的人的名字,但总体搭桥的主题可能没有那么突出。
補標
映后看到了长大了的孩子,搭桥不只是给村里留下的老人送柴米油盐,或是教孩子们新的知识或道理。跳出这六年,也是当时的他们与过去的未来交流的开始。
给老人募集资金,教孩子玩弄摄影。爷爷渐渐老去,更多的孩子加入玩耍的队伍之中。记录行为本身已经变成了日常习惯。
@声色|女性影展“她與她們:女性導演的性別敘事”
建构方式和前作如出一辙,主要线索依旧是老人、孩子和行动,仍希望尽力对村子施加积极的影响,可惜素材的编排稍显混乱,各条线索没能拧成一股合力。不过生活在继续,电影也在继续。“47公里”,终归慢慢形成了一部私人而又庞大的村史、生活史。
“搭桥”,是纪录片的行动意义。
钓鱼台村的重心始终在老人与孩子们身上,当其中一个老人道出搞图书馆在这个小村庄没有前途的时候,架桥这件事就体现了西西弗斯般的悲凉
真诚的叙述看了太多造作的影像奇观简单的农村生活显得难得且动人唤起基因里的乡土记忆好几次差点流泪
68/100搬运器材,采访,听故事,拍,passingthecamer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