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真正继承了塞克衣钵的反倒是考里斯麦基的这部“后默片”,就连塞克的名字都写在了车上。一个极平庸的道德故事被故意配上宏大的音乐,便突然变得off起来并充满了讽刺感。但与此同时,你又无法忽视讽刺背后那真正的悲剧和pathos,片中的人物的苦难几乎溢出了画面外,让你不得不承认这老头子是真正爱着人类的。所以观众最终必须同时接受到讽刺与真挚两层信号,才能听到一首奇妙的对位音乐。
然而我却很喜欢这配乐!面无表情的默片,悲伤至极的故事,再来上这些张力十足的音乐,从心底让人感到暗潮涌动的情愫,以及突然喷薄而出的英雄主义。你会真诚地觉得,悲哀并不是无声的,壮烈则是ta的旋律,去收割生命是需要一种热情的力量。(其实没别的,可能就是单纯喜欢Aki叔的音乐口味)#2019085
以默片的形式书写一出情感悲剧,与后来更为克制内敛冷静的风格殊异,选择复仇的刹那如黑色电影附身。
二十世纪最末的默片,阿基序列永恒的寡言。真电影大师,经得住纯镜头语言的童话叙事考验,更放得下声画桎梏的理想主义身段。无因的诱惑终成虚妄,不死的肉身幻灭废土,时代向旧秩序告别,却也不为新罪恶而妥协。
什么乱七八糟的配乐...我直接把声音关掉了...
玩了一个很沉默的噱头
3.5吧,蛮俗套的一个故事,结局也挺让人唏嘘的。
@小西天。20世纪最后的默片,可能也是最值得在大银幕观赏的aki电影。没有好音响在家看这部完全暴殄天物。这部看的不是故事,不是主题,而是对默片时代镜头语言的有意戏仿,是激情澎湃的宏大音乐与渺小人物苦情故事形成的黑色幽默式的对位。观影体验满分。
谎言欺骗机械冷漠,极致讽刺的社会政治寓言。罕见这样激昂宣泄的阿基,几乎只在结尾才看到熟悉的风格,但还是以默片形式缓隔了一层。
看完后十分不舒服,十分难过。不论是憨厚的尤哈还是恶毒的辛迈卡都透着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自己的影子,都和他有面孔的相似之处。女主角依旧是那副苦情女的模样。尤哈这样为她拼命换来的还不是她一个人走了,让男主死在垃圾场里。太喜欢这个片子的名字,爱是生死相许。只可惜总是会许错了人
阿基在上世纪末拍的“默片”,他的风格可以说很适合,但是夹在《浮云世事》和《没有过去的男人》两部神作之间就稍显简单直接了,几位老御用就维尔姆斯的反派算是惊喜。黑白影像的打光,萨罗仅有的歌声乐队场面和音效依然出彩,奔跑的黑狗和最后的复仇腔调拿得太足了有点拉胯。反倒是觉得被诟病的满满配乐相当讲究,与剧情配合的也非常贴切。资料馆内嵌字幕修复版。
其實是目前為止最不喜歡的一部Aki。雖然用默片很符合他風格,反正平時角色的台詞也超少,但真的這樣做的時候,發現有些魅力隨之不見了。每次都能在群演/配角中捕捉到導演,我眼神是不是太好了。0224합정동
女主连演默片也是这么个表情,服了
配乐太满了吧剧情一般
配乐极其硬核,简直不能更抢戏了。20世纪最后一部默片,哈哈。
一部千禧年之交的默片,几乎自证了个人全部的影像趣味,是默片而非表现主义的,现实而非仪式化,古典而非现代。经典构图目不暇接,还有向当时已故导演兼烤鸡伙伴(参演了波西米亚生活)的塞缪尔富勒致敬的一小句片中剧透。依然是老实人的转变与绝路,现代化是一则新伊甸园寓言。三星半
用默片的形式来呈现一个爱情悲剧算是阿基的新尝试,故事的内核倒还是守旧的,配乐有些满。
考基果然不让我失望!4.8星!拍得真好,可看得也真难受!我说不上来那些专业词汇是什么,这是一部90年代末特意拍成黑白默片的电影(还有对话字幕),但又有所不同——考基用音乐完全带动情节和人物情感走向,传达极其准确,极少环境音。他的这些演员们,依旧外形算不上靓丽可演技了得!女主角38岁却当真演出了农村未经世事的单纯少女感!老夫少妻…坏大爷更老吧(怀念影人安德烈·维尔姆斯)!一开始的画面多么和谐美好,最后却是悲剧。阿基总是颠覆你对电影该怎样拍的认知!不仅是夸张和戏剧性。这种风格调调,说不上来,却是完全属于他的!鲜明。小狗追尤哈那段真的太伤心了差点儿落泪。那个孩子,有没有可能是尤哈的?窗外年华版权。字幕翻译不错。资料馆1号厅。上午12:30场。约三四成满。散场马上就去接受人大新闻俩小妹妹采访了。
狗血罗曼司唯一正确的拍法
黑白质感更容易发现阿基惯用的对角光,平行于画幅对角线分出的半明半暗。除了字幕台词以及相对夸张的形体表演、思维外化以外,关键的音效均加以强调,甚至还有乐队、无线电这种可以视作有源音乐的场景,以默片反默片,更别提(风格)跳脱又(情绪、动作)契合的音乐了。看过几部阿基后,对这样的配乐可以说是丝毫不会觉得出离了……不知道这在阿基本人看来,是常规还是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