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之前可以肆无忌惮,30岁之前不用外界说什么自己都会有压力,所以这些女孩子也就蹦跶到25岁,毕竟是吃青春饭,市场不需要大龄女团,最怕这些女孩子在梦想破灭的时候回头看,自己颜值也不算太高,没自信,没有拿得出手的技能,年纪不大不小,不上不下,她们会后悔当初的选择,比现在更迷茫。
那个不同意自己女儿出道的爸爸说得对,中国根本就没有一个成熟的团队和市场,所以现在乐华七子、火箭女孩什么的即使出来之后也是频频在被爆抄袭,能红多久?中国就是人傻钱多速来,粉丝也一样。作为纪录片来说,这拍的是个啥,乱七八糟。
本片是对女团在中国发展现状的简单介绍。相较于韩系女团更类似于传统艺人的练习生培训模式,养成系的日系女团其实将演艺人员的从业门槛拉低了一大截,使普通人也能接触到聚光灯下受万千宠爱的感觉。但台上的光鲜亮丽毕竟是极少数,女团作为一个源自国外的小众文化,在中国还是一个缺乏群众基础和社会认可的不成熟产业。在巨大的变现压力下,大部分从业者只是资本压榨的对象,挣扎过后只留下一地鸡毛的梦想。粉丝和偶像的共生关系,粉丝经济的社会效益,家庭与职业生涯的矛盾,都是可以展开的点,但都浅尝辄止,毕竟这只是一部综艺的预热片。而一部现象级综艺对女团的商业模式所造成的冲击与影响,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什么是现实
养成系,甚至跑到了日本进行实地考察和对比,且说中国女团2016既是元年也是卒年,大部分开始的都是养成系,因为变现更快。不过这样对比也狭隘,因为日本都是从很小开始进akb训练的,中国不能这么小开始训练,而女团的活跃年龄又很有限。训练生制度的,只稍微提了一嘴,没有去跟韩国进行对比,可能是因为有限韩令的原因吧。整体节目是为《创造101》做铺垫。第一期张楚寒的父亲达到了这三集节目的最高峰,也是唯一一个节目高峰。
节目很真实,也很客观,但是我还是不能理解这种粉丝文化,真的很可怕,像邪教一样。她们的粉丝看似是在追求自己的梦想,而其实这种梦想恰恰是最贵但又抓不到的东西,爱豆和他们的老板只在乎粉丝裤兜里的钱而已。
感觉那时候,拍的人和做的人都不太懂,现在懂点儿了,发现土壤没了,时间过了,人散了,从头就是个梦幻大泡泡。陈怡凡在废墟里拾起团友的演出服擦灰那一下看伤心了,粉丝大哥贡献了最高光的台词:“她告诉我,以后她就是我的家人。”能留下来的话,她们是把女团当成事业,当成家来经营的,可事实是,在除了真粉之外所有人,包括父母投资人和片子导演的眼里,这就是个成功机率不大的生意。她们在拼命呼吸,而他们在制造意义,多悲凉。
地上地下、养成系和训练生制度、运营模式、派别;中外市场现状;经营者、从业者、消费者、内外围视角...覆盖得算是很全面了,请张绍刚来做第一身观察和体验者也是非常合适非常好的选择。
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浪费了这个题材
看了还有蛮多感触的,普通人也是一样,会迷茫会不知所措会不知前路,人生究竟何去何从呢?另外真的很讨厌张绍刚的迷之优越感了。
挺好看的,其实以前我对女团我也不太理解,时常都带着调侃轻蔑的态度来对待,看了《海女》之后,才懂一些。对于女团能理解,不赞同,贩卖的青春理想进的是了商人的口袋,后来想想其实足球篮球也不就是这样。
对于追随过AKB48,迷恋宅舞和初音的我来说,中国女团始终让我无法有认同感是因为真的不够元气不够纯粹,加油吧…
对中国女团比较全面的侧写,同时展示了成熟模式48G,但因为是跟aks合作不能拍生男孩有点遗憾(毕竟是天朝效益最好的女团)只从粉丝那稍微提到了一点;里面对养成系偶像的理解也比较客观到位,估计还是aks给洗的脑。p.s.节目里又乱用各种日剧动画的OST,听到时就特别出戏,你国版权这块前路漫漫啊
选择舞台就注定在行业中不能平庸,但可惜只有极少数不平庸。对于实力真的一般却把梦想挂在嘴边的大多数练习生,我真的想残酷的说一句,放手吧,你真的不行。但其实我的逻辑也不对,因为正如akb背后的运营者所言“小偶像最重要的不是唱跳好,而是陪伴感”。那就只能祝你们拥有足够的好运被人喜欢。
真的是一群野鸡和另一群野鸡的故事。市场的成熟谈何容易。
《女团的背后》,纪实访谈,业态百像,不光要养成偶像,更要养成粉丝和市场。101预热片。
就……最火的SNH里最火的鞠婧祎出村了在娱乐圈也就是18线,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大众视角切入小众文化,拍摄得非常客观理性
中规中矩没有很打动的地方
张绍刚是有眼光的。中国市场这么大,女团要是搞起来粉丝经济吓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