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译名错了,直到结尾几分钟。前面的剧情略平淡,几次遭遇事业上的打击也是自己造成的,不让人觉得太悲剧,但结尾本人登场时候突然就泪奔了……虽然不是我弹巴赫的风格,但也不觉得勾着背弹琴就模仿古尔德了,本来对音乐的诠释就可以有不同理解~
标题其实已经“剧透”了发生在主角身上最关键的转折--只不过不是一次,还是两次。而当中的戏说色彩不断在观影时敲打自己是不是真的能确定这是原型传记故事,而非如《爆裂鼓手》与《黑天鹅》那般的“艺术狂”宣言。尽管在部分过渡时很突兀,但完成得还是足够磅礴与畅快;它刻画一种用生命写就的狂热追逐,也完成感情充沛的致敬。男主年轻是囧瑟夫,中年是凤凰,也提供了另重娱乐。
结束时,北京百丽宫1号激光厅响起一片掌声,致谢视听盛宴~片中所有音乐,都来自若昂的旧日录音,和画面契合得完美,描摹出音乐天才真实的模样~果然。上苍造人时是有偏心的。
原来是若奥·卡洛斯·马丁斯的传记电影,做得还可以,所以他就是辛纳斯特拉第一钢琴协奏曲的首演者喽?是那个时代常见的人生故事,干废右手用左手,干废双手改指挥;干垮家庭换妹子……一想倒是觉得巴西人的音乐细胞跟巴赫有点儿微妙联系。
还不错,片子拍的挺轻松的,好像几十分钟冲淡了人生的波折。真是丰富的人生,很坚强,幸运又不幸的矛盾人生。
葡萄牙语字典里,痴迷的解释是,魔鬼的追逐。可能为了呈现这种追逐,每一场演出都给了好长时间镜头,让观众好好听巴赫。也就不太想去经营故事的起承转合,反正彪悍的人生不需解释吧,甚至于也不用解读那么多瞎用的闪回。
在没有看到最后10分钟之前你会怀疑“指挥家”这个译名是不是错了?或者有各种猜想。意料之外的好看!确实,他热爱音乐,但他更热爱生活!天才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缺陷。在他火一般热烈的演奏之后,是几次对手的致命损伤。最后真人出镜用两个手指头弹奏还是很令人动容。所以,天才之所以是天才,更在于自己的勤奋和永不放弃!即使不能弹琴,也还可以继续热爱、传播音乐。不过他可真是好色lsp呀哈哈!感谢这部电影,让我了解这位艺术家!一查他在里约奥运会还演奏了,影片中有些内容和真实不太一致。内嵌中字但有几处没译出来打着问好也无英字。巴西电影新春特展我看的最后一部6/8。with没有睡的肉。百丽宫影城国贸1号厅。约8成满。
一个人从幼年到老年这种纪录片我真的不太行眼窝浅。尤其电影结束后主持人告诉观众:他又开始弹琴了喔!就这一两年有人做了一副仿生科技手套送给他,他又弹琴了!
巴西音乐大师的人生传记,从小展现对钢琴的卓越天赋,以自成一派的弹奏巴赫全部作品起家,但却在音乐世界之外不断遭受到意外打击,最终即便不再弹奏,也要转型成为指挥家,只剩几根手指能用,也要再抚琴键告别。虽然中间情节有些流水账,但是总体既励志,也催泪,高潮推进比较稳,最后一段浑身战栗激情指挥一段白发苍苍轻柔弹奏,刚柔并济把观众的泪点拿捏死了!
若昂·卡洛斯·马丁斯,巴西钢琴家、指挥,最爱巴赫,年轻时通过女人助长自我对音乐的认识;跌宕的人生经历也不无法阻止他对音乐的痴迷,一辈子都在映证片中那句“痴迷,魔鬼般的追逐”。边看电影边欣赏音乐,振奋又畅快,如果没有那些意外,若昂更想做一个纯粹的钢琴家吧。【巴西影展】【百老汇MOMA】
想起毕加索的一众女人们,和天才短暂地热恋就好
为艺术,为爱情!——为音乐而生
作为钢琴家,只有痛苦是真实的,作为指挥家,带领儿童进入古典音乐的世界又是幸福的。最后只用还能动的四根手指弹奏钢琴真的泪目,他真的太爱巴赫了
非常真实的一部电影,不但记叙了音乐家的天赋、辉煌和成功,也暴露了其普通甚至堕落的一面。
我还蛮喜欢的节奏很快所以蛮爽的站起来又爬起来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但是他可以最后好感人
你以为他热爱音乐,其实他更热爱生活。他年少成名,每到一个地方巡演,都要先找当地的勾栏眠花宿柳几度春宵,邀请漂亮姐姐与总统夫人同列席贵宾座位听他演奏;在外面风流也顾不上家庭,老婆难忍丧偶式育儿,带着两个孩子回国,而他正在从宿醉中清醒;遇袭后做修复手术,医生问他保留语言中枢还是手部神经,他毫不犹豫地选了语言,“不能说话我怎么调情啊”;录制CD,苛刻的总监挑出他抢了1/16拍的小小毛病,他直接撂挑子不干,还向总监敬纳粹礼表示抗议;就连出门抽根烟都能邂逅看对眼的美人,都不用依靠他擅长的钢琴,仅凭美貌和魅力,就可以从不冷场且心想事成。多好。音乐家也是人,有血有肉,瑕瑜互见,他的璀璨,他的不堪,他的热烈,他的颓唐,都是真实的。好的人物传记,不粉饰太平,不捏造完美,以真诚示人,自有万钧之力。
作为人物传记类电影中规中矩,没什么特别之处甚至有些平庸。但昂诺对音乐的热爱和坚持很难让人不动容。大段的演奏很喜欢
能有一辈子的热情和激情真的太棒了,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漫漫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
一生只爱一件事情挺难的,何况经历那么多挫折都没放弃!
多数人都不会拥有他那般的天赋,但可以学习他的热爱。热爱,就会有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