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尾处,敲诈女向褒曼透底,其夫才是整起事件的策划者。目的是为了报复她的不忠。褒曼崩溃,夺门而出。此时画外音接管叙事,“我绝望逃离,真相将我彻底摧毁。我头晕目眩,丈夫的行径对我是一种羞辱。驱车来到工厂,我感觉只有一条出路可以让这一切彻底湮没与遗忘。”这种方式就是自杀。她上楼写下了遗书,然后真奔实验室,准备以不会带来任何痛苦的最新实验药剂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搞笑的是,上面那段画外音的介入使得观众已不用担心褒曼是否真的会自杀:“我绝望逃离……驱车来到工厂”,通篇过去式动词,配合第一人称事后复述口吻,俨然就是一位重新振作的女性在讲述一段不堪回首的陈年往事。……https://www.douban.com/note/264087267/
【北京电影节展映】刚看完《消失的爱人》,没想到这部主题竟然非常相似。英格丽褒曼气质有余,角色形象不足。用非常细致的手法讲述了一个简单到简陋的故事,剧本框架撑不住,最后只能泄气。尤其是结尾几秒钟,转折生硬无比。可惜。两星半
总感觉Rossellni拍这种好莱坞式的作品会有些幼稚可笑,尤其结尾;Bergman有点像片中的小白鼠似的又扮演这种victimizedwoman,另外感觉影片的德国背景(包括Wagner的人名、巴伐利亚式的田园场景、奔驰车etc)都有指涉纳粹的可能。
褒曼很适合演这种中产积极家庭受过教育有一定自己想法却又有些独的女人(可能是知道她的经历才留下这种印象)。片子有点说教,结尾全然直男做派,虽然有反转但并不惊人,感情转变似乎也欠缺刻画。当个上世纪中叶欧洲风情片看可能更有趣味。北影节期间一天看四部全是女人杀老公的,太欢乐了。
当影片的最后,褒曼躺着乡间的沙发叙述这一切的时候,你可1以把它理解为导演的温情。让一个贵妇去感受伦理关系的幻灭,比表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人生又有所不同
只能说作为两个人合作的最后一部片子,反映出了情感关系中潜藏的一丝「不安」,除此外实在没什么意思,连写实都变成了黑色悬疑。|据国际版重构的修复版本,没有其他评论中提到的结尾画外音。
茨威格原著框架只保留了最粗浅的轮廓,人设和动机都有了很大改变,基本看不出原有心理描写的细腻和古典韵味,倒是十足希胖架势,连“Fine”都强烈暗示悬疑片特征;可惜罗西里尼不擅此类风格,褒曼依然贡献出色表演,结尾独角戏很有感染力。
#资料馆留影#褒曼女神的表演无懈可击,罗西里尼的运镜行云流水,影像风格偏婚恋黑色悬疑,配乐加强了这种紧张感,小遗憾是结尾的戛然而止,夫妻二人相拥相吻是和解了?若如此,这个大团圆的假象无法让人信服,婚姻中的不忠与暗涌依然存在,其余就要靠观众脑补了。
【2019年3月15日-中国电影资料馆-「新浪潮的先声——意大利电影大师罗伯托·罗西里尼专题放映」-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修复版】女主开Mercedes-Benz,男主开Volkswagen。导演功力和调度完全没有问题,英格丽•褒曼细腻的演技在众多业余演员中脱颖而出。结尾真是烂的可怕,全场都笑了。(举报不文明观影行为:5排2座:屏摄。)
(6.0)2014博洛尼亚英语修复版。1954年的褒曼和罗西里尼拍了一部出轨的女人求原谅的电影,这算高级款的自黑了吧。电影本身也够无聊的,表演尚可、故事乏味,山寨希区柯克的部分更是拙劣不堪。
不安来自背叛的罪恶感和受到的纠缠,但是“报复”或者严苛的非宽容又使这种不安和罪恶感消失,转变成了伤心和绝望。如果罪恶感的产生是属于内心的自责的话,那非宽容的社会绝对不是一种消失不安的社会。
我看的第一部罗伯托·罗西里尼和英格丽·褒曼合作的影片。故事讲的是英格丽·褒曼因为长期的孤独而出轨,却遭到了情人的前女友一次又一次的敲诈,最终她发现这居然是个阴谋,而且与她丈夫有关系。影片在手法上有点效仿希区柯克的痕迹,而且试图运用配乐来加强紧张的气氛,不过效果一般。
非常糟糕的文学改编,几欲两星,唯一延续原著的设定是女方与情人之间没啥感情。明明可改为两个方向,希区柯克式丈夫对妻子红字式精神虐待(商业),或战俘丈夫与出轨妻子之间更为深刻的双方战争创伤剖析(文艺)。结果是罗西里尼对女人必须维持传统守贞、顾家角色的大男子训诫,对妻子女儿超“性别”的主体意识严厉打压,也不像是批判。完全没有茨威格在夫妻互虐折磨和彼此原谅中唤醒新激情新柔情这么微妙的层面。啥都没拍好!鲍曼这婚姻实惨,罗西里尼绝非善茬
古典主义的出轨戏将关键都集中在「物件」上,人物关系与角色心理也非常传统,其实还是道德训诫成分更多,风采继续全无的褒曼再一次非常虚弱的银幕形象,其真实的影史地位继续下滑中。
看的第一部“褒曼+罗西里尼”作品,故事在今天看来很老套了,情节简单粗糙,出轨女人内心惶惑不安,而且女神的声音太。。。土而粗(;′⌒`)最后结局似乎神转折,铺垫太不够了。。。
联系到导演和女主的当年,这个题材里对夫妻关系的塑造有点不忍直视。倒是结尾IB在实验室那段拍得不错,有点恐怖片气氛。
羅西里尼1954年到底有多忙,連著上映三部褒曼電影(《火刑柱》是舞台劇電影),也是他們合作的最後三部(大概消耗了不少熱情)。拿這部羅西里尼式黑色電影和《遊覽意大利》比對著看,這裏破鏡重圓的力量實在是不成氣候啊。
类型化作品也是意外IngridBergman的能力在后半程才有空间发挥与Schultze小姐的对戏以及最后独自面对实验室饲养的动物时刻表现主义光影也更加明显当然国际版结局算是还好吧p.s.那个告辞的瑞典保姆是亲身素材加进来的吗2333然后自然是Kinski的意外客串舞郎哈哈哈
7.4英文版,没有其他人提到的旁白,黑片光影,干净简洁,茨威格的心理描写难拍,或许这样是更好的做法,但对情节的改编太过败笔,可笑的一分钟营救。
国际版。罗西里尼和褒曼合作的片里有没有哪部是正常的夫妻和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