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奥斯威辛到耶路撒冷 De Auschwitz à Jérusalem(1998)
- 标签:
- 纪录片
- 类型:
- 电影
- 导演:
- Serge de Sampigny
- 主演:
- 评分:
- 9
- 剧情:
- 1948年5月14日,在特拉维夫,大卫·本·古里安(David Ben Gurion)发表了一项历史性的宣言,让在场的数千名目击者热泪盈眶:以色列国的建立。这篇演讲被全世界的犹太人欢呼为他们最珍视的愿望的实现,标志着长达两千年的流放的结束。对于大屠杀幸存者来说,以色列的诞生提供了慰藉和希望。然而,对于700,000名将流离失所或被迫离开他们在这个新生国家的家园的巴勒斯坦人来说,这标志着一个不公正的篇章的开始。这部引人入胜的纪录片深入探讨了持久冲突的起源,涵盖了从最初的纳粹迫害到今天的事件,包括悲惨的出埃及记和联合国1947年对巴勒斯坦分治的投票。它提供了公正而细致的叙述,揭示了复杂而持续的斗争。...

-
- 主演:
- 类型:
- 战争
- 地区:
- 暂无
- 评分:
- 9
- 简介:
- 节目有好好的进行科普,主持人请的也不错,乐队的表演挺棒的,有这样一档节目是好事!...
- 评论:
- 抱着无比期待,在节目前很认真的看了绝大多数乐队的宣传片。因为虽听了很多年live,但31支乐队中还有不少没听过。然而节目里,老乐队们拿着最经典的歌,卖着情怀,我能接受。但是跟评委们攀交情,这也合作过,那个一起混的,却把好几只年轻乐队表演剪了。不要和我说乐队的表演在微博放出来了,那为啥我要看这节目?我去看没修音的现场版好了。没话题没情怀就不给观众看么?更何况,我认为老乐队已占尽便宜。老牌乐队分数高,很大程度是专业评审和超级乐迷分数高。另外,对于大众评审年龄构成也不理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观众才是从小见证了中国摇滚乐的成长。节目组做主导,对着没有见证过历史的人像老爷爷对孙子讲着想当年,却拒绝老爷爷们进场评审孙辈们的后浪推前浪。你想着输出观众什么,观众就要接受什么的时代早就过去了,我对节目不买单
- 虽然不断科普对小白很友好,但对乐迷真的,尴尬,尬聊戏份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