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满满的纪录片,一个寻找奶奶遗愿的梦想成真的故事。因为WG而毁坏的马头琴,失传已久的民歌TwohorsesofChinggisKhan,内蒙古与蒙古的互不了解,还有城市与游牧的碰撞,可是核心还是不变的:民族性的传承和文化的保护。PS:多年前一则印象很深的立邦漆广告曲,竟然就是女主UrnaChahar-Tugchi演唱的JigderNana.不过还是可以看出蒙古族对于自然的敬仰和ChineseMiners的负面影响
看哭了!原来自己手机上录的乌仁娜的现场那首歌就是《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
节奏有点慢乌仁娜的寻乡之旅
寻找寻找的意义
草原太美太美
摄影太惊艳了,看完导演此前同样使用35mm胶片的『小黄狗的窝』时可断然不会联想到如此精致明艳的画风,同时运镜也要比上一部灵活得多。其实相比素材的真实性,这种摄影机在不可预测情形下的高参与度对影片可信度的加成才更关键。将对技术的质疑作为追寻传统文化的一体两面并不是新鲜的手法,但表达得很有意思,给手机找信号那场戏是最近看过最好笑的细节之一。临近片尾那段类似的梦境Montage没什么存在的必要性,但最后对古曲的演绎是合格的。Credits最后提供的信息真是……有点讽刺。
蒙古文明是隐性的文明,蒙古人的游牧生活方式允许自然休养生息。好比《圣经》上帝的诫律:每耕种六年,第七年休耕,让土地得以休养生息,现代人贪欲炽盛,无节制地掠夺和榨取自然,终有一天会遭报。成吉斯汗的两匹马本是兄弟,被人为的疆界分开了,本来是同文同种,却快要同种不同文了,蒙古国一度使用俄化了的西里尔蒙文,现在好象是恢复使用传统蒙文了。
没字幕,而且感觉用力过猛,题材还是挺好的
损坏的马头琴,失传的民歌,被疆界线割裂的民族,戴娃很显然找到了一个绝妙的题材。一种散文诗的神韵
导演返乡寻根记,乌兰巴托莱乌特西,纳莫赫,纳莫赫。独坐河边的镜头美得是天上草原。全部看下来最好的还是《哭泣的骆驼》。
已经看了这位蒙古女导演三部片子了,搞得像是粉丝似的。。。这次才发现,人家基本就是德国人,怪不得老得到资助
mitUrna.她說:我們拍了二十多小時的素材,如果我來做肯定是完全不一樣的片子...又說:這首歌在我的家鄉其實家喻戶曉並不像片子裡那樣我不知道...以及年底要出新唱片……如果並沒有,那就說明我沒聽懂,微笑
3.5,摄影不错,但场景切换使影片感觉有点刻意。
蒙古传统的丢失是全人类的损失,现代生活啊,是罪魁祸首。
萨满那段剪辑得太好看了~
车上只剩几个男丁,途径草原时轮胎陷泥里,折腾半天只能呆等了,一放羊的小伙儿可能是途径这里,没直接走,坐下拿出了他壶里的奶茶给他们喝,两颊草原红腼腆又热情,太感动了这里,在地球上是有这样的地方和人们的
挺好看的,昨天看的英文字幕版本。乌仁娜之后作了简短的问答。总的来说这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得纪录片。乌仁娜只是演员而已。但故事基本是真实的,她说她一直没有找到歌的原因是最后发现外蒙这首歌已经不叫这个名字了。在蒙古史诗中两匹骏马最终回到了成吉思汗身边。娜娜最后还哭了,想自己得姥姥
音乐的根,文化的根深植民间,不是你一把火能烧尽的。
本片表面上看是一部追寻传统和艺术的纪录片,实际上更涉及到政治学上的国家与民族身份认同的问题,导演的立场是在西方世界的视角下审视内蒙与外蒙的关系,以及外来族群与本土族群的观念和利益分歧。她不愿意承认的是,这种分歧或者说“冲突”,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是现代社会无可避免的景象,如此导演只好由其中一方来承担责任,那便是异族。就观感而言,编排迹象过于明显,因而略显诚意不足,不过由于摄影技艺精湛,可当看一场纪实电影。另外,影片中因野外路上信号差,将手机抛向天空获取瞬时信号,将短信发出的那个场景,思路倒是很诗意:这些文字将比苍鹰还要迅捷,掠过这如韵律般舒缓的草原。
太美丽的Mongolia寻歌之旅寓言感的一景一物绿色现在似乎已经是灵气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