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窥见马蒂裸体是影片最迷人的一场戏,其次是丹尼在黑暗中向马蒂道歉,马蒂微妙的表情变化,再来是最后马蒂的幻想。影片中的碎句与短诗、雪景与排舞,美好却又哀伤。
7/10。孩童的欲望,渴望爱、渴望性、渴望拥抱。两张天使的面孔,身体里的花。最后黑暗中的演习,是内心世界的外化。
短小精悍的儿童成长题材。小男孩内心的焦虑、恐惧情绪,朦胧的性意识,全在意识流的画面里徐徐展现。在校园里,孩子们在扮演结婚仪式,欢乐地排练舞蹈,登台献唱,无忧无虑的情形似乎让人忘记了外面世界的艰险与凶恶。最后神来的一幕,总算是回归到残酷的现实,具有画龙点睛的隐喻意味:成长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不仅是爱情的挫败、朋友的误解、大人的欺骗等,还有就是面临生离死别的恐惧威胁。结合到法国近年频发的恐怖袭击事件,这个突如其来的结尾令影片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升华。
2.5我只能把这部电影当作是一场关于自己童年的噩梦了,出口在于最后的开锁声。真是一部“影评人showtime”的作品。
80/100,剧场与孩童是最后的纯洁阵地,在寒冬中不断演练起舞。伴随着未知黑暗的入侵,他们抵御,丹尼尔焦灼的内心逐渐外化至整个空间,那个美丽的女孩变成了他的春天。
童年与成人之间有条敏感、模糊与禁忌的分界线,前半段女孩们的婚礼,丹尼尔朋友的跳舞邀请,直到对女孩的偷窥都充满了一种「性觉醒」,只是孩子们对这种感觉依旧是恐惧大于期待,于是恐惧引发幻想、焦虑,在一片晦涩的影像表达中让作品充满了多元解读,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成长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依旧是一部惊悚片。
跟打一星的那位一样的情况,被华语影评人误导进场,早知道我宁可去看德国闷片场。
揭示了一种展演性(而非再现主义或规训式)认识论/教育法可以生产出怎样迷人而自我陶醉的主体。镜子前的马蒂是真是幻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丹尼尔确实经验并学会了爱与死亡。
7.0有什么意思?
4.5
一首童诗,另一种《月升王国》。女生奉献了蒙娜丽莎般的表演,两次漫长的叠化像是下笔前的蘸色。
影像成画的那个段落
单纯又伤感的一次超验。
细腻,朦胧,又惊悚,
像是在听持修。我心中警报四起墙晃门摇,你幻像冰天雪地披肩绽放。
特别纤细,唯美,某些时候具有突如其来的意识流色彩,充满灵性。贴近人物的特写和近乎纪录片式的展现让人想起LynnRamsay。结局的重量还不够,这种残酷太隐喻了。女孩穿着白衣简直是天使
#Berlinale2019#满分!纯粹意识流,现实时间悄悄重组,跨越一个冬季,见波提切利《春》之花神。
为自己的日子在自己的脸上留下伤口因为没有别的一切为我们作证
当摄影机对准床单褶皱中的蚊子时,一个微观世界就此开启,随后,Daniel问起“我为什么会流鼻血?”——对身体的好奇首先是朝向自身的回撤力,它不仅远离成人视域下的孩童,也远离学生之间的隐秘世界。在《丹尼尔的脸》中,眼睛不再是接受器官,而是生产器官,导演尝试着通过视觉完成影像曼陀罗的绘制,并重构童年时期与阿尼玛相遇的瞬间——Daniel穿过意识的大厅,来到更衣室门前,结尾这个女孩裸体地存在于纯黑色背景之中,身体映出自然世界,而自然世界连同开场收音机中报道的政治,自然危机甚至结尾的消防演习都成为主体自我—宇宙同态化的投射,而影片之后,面对自身同一性的重新找回,成年的人们需要恋爱,成长仪式,也可以被称之为愚人之旅。
一场别有用心非言内之意的孩童教育,下雪了,雪落下便不再纯洁,如孩童认识到爱、死亡,性便开始觉醒,如雪般落地便不再纯真,被艺术美熏陶恩宠百年的欧洲,也如孩童般活在梦里的世界,当遭遇恐怖袭击,当遭遇外部野蛮世界的侵袭,却也像孩童般无措,如小鸟般受惊,纷纷又如雪般快速落入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