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观望,希望是这些年日漫历史剧少有的正剧类型,别又整成那种糅合点历史背景和原著然后又拿来谈情说爱的俗套故事
“祇园精舍钟声响,世间诸行总无常。沙罗双树花说法,盛极必衰是沧桑。”通过源平合战了解的这段历史,争来争去,竟双双没落,真的是世事无常。严肃小说改编动画还是挺有风险的,后继也是悲伤结局,喜欢这种风格的就去看看吧~~~
山田尚子还是那么温柔……构图好古典,演出很细腻,每一帧都是艺术品级别,几个转场神乎其技,牛尾的音乐有一丝丝试验性质……b站在制作委员会高居三番,怪不得能同步上……
中间剧情确实有点垮,而且确实没想到十一话结束战斗(试想十一话从桃园结义到星落五丈原)。但是最后三集无论制作水平还是格调都高得惊人。山田的视角选择非常妙,吉田也算螺蛳壳里做道场了。全剧画面稳如泰山,牛尾的音乐令人惊叹。总之算是今年个人年度第一
喜欢这画风。
琵琶不是一个小女孩她是原著作者贯穿全书的宗教思想的化身这部动漫用琵琶的上帝视角让观众在看故事的同时很自然的体会到作者的哲思和信仰真的非常巧妙光这一點就是满分!画面画风配乐转场分镜都很美搭配故事主线的悲剧色彩美惨的强烈对比每个人的离开就是一朵花的落下看得令人心碎可以看出导演是一位女性不论是琵琶一直追寻的母亲还是最后留活的德子还是琵琶作为女性神明本身都能体会到女性在这个故事里的力量虽然推动历史车轮的是男人但是女人永远是希望之所在人之本心的支柱作为女性观众这个设定我很欣慰整部动漫起承转合也很完整最后一集的最后一直重复着原著的第一句话「祇园精舍之钟声」不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扣题令人动容真的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非常非常优秀!
蛮失望的。技术层面无可挑剔,不愧是科学猴,但故事是不是讲得太平了?首先是出场人物多、没塑造,观众连人都记不全,不过毕竟这是人家日本的历史故事,本来受众就不是咱们这边,人物不熟悉、认不全是我的问题,我能理解。但是角色的立体度呢?历史进展的过程全部用画外音一笔带过,根本没有把角色真正融入到故事里面、没有把历史事件演出来,只是告诉你当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发生完以后大家当时的反应和之后的命运是这样那样的,然后呢?很佩服山田尚子尝试改编历史故事的勇气,但是成果真的不太行,历史故事不是这样讲的。
「祗园精舎の钟の声、诸行无常の响きあり。娑罗双树の花の色、盛者必衰の理をあらはす。おごれる人も久しからず、唯春の夜の梦のごとし。たけき者も遂にはほろびぬ、偏に风の前の尘に同じ。」
十月番我压一波平家物语和##其次阿b进了制作委员会,引进没啥问题。物极必反、盛者必衰,世事无常,善恶终有报,期待后续(update)我爱凹酱!学着琵琶捂住左眼,想看清楚前行之路,却只看到鲸鱼被困森林,四处冲撞,头破血流;捂住右眼,欲追忆过往,野花遍野,飞鸟与鱼,彩蝶入梦,醉后不知天在水
(8/10)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画面很美观,德子等角色塑造得很好。部分音乐缺乏古风色彩,古风画面中搞摇滚,实在喜欢不起来。因为篇幅所限,剧情偏重平重盛一家可以理解,但后半部有些角色戏份(比如义仲)未免删减过头了,完全走马观花,导致剧情和人物都不立体。但总的来说还是一部比较赏心悦目的作品。最后平家夫人不愿投降带着小皇帝跳海,让人想起南宋大臣带着小皇帝跳崖,这两件事都被传为美谈,认为败者有骨气,可是两个小皇帝都在未能分辨社会是非的年龄,人们都在夸夸其谈时,有谁问过小孩子是怎么想的呢?
太喜欢了,接近完美。孤女寻母的线索非常巧妙贴合地琵琶法师传唱平家物语的原始设定,阴阳眼更强调了兴亡盛衰的宿命感。木刻版画风格的景色极美,室内设计细节精致,人物造型风格鲜明。画风完全承载住了故事的宏阔和幽美。(希望隔壁幼儿番不要动不动吹画风吹催泪了==
【B】开场当然是炫目且让人为之叹服的,那些偏移取景像是作者印记的保证,观众却在之后逐渐看见视听手段的失效。11集的容量注定了它的另辟蹊径,所以需要一个被具象化的「主轴」,所以有了琵琶,以预知透露历史,用回溯望眼未来。宏大叙事下找寻山田尚子的切入点,舒适圈下必然产生割裂,但强调的好像也是割裂本身,用以消解那些本该存在的史实感。所以观众看见了花瓣与飞鸟,用以取代那些被斩下的头颅和溅射的鲜血,却总能生成独具韵味的演出。但在频繁使用的琵琶弹唱中仍旧走向乏味,自信地抛弃历史剧应有的重量感,却也无法从「讲述」与「见证」中提炼出更加清晰的替代品,于是当作者对故事进行「干涉」时自然付出了应有的代价,一场并不成功的出走实验。
精彩,感动。多看历史。如果三国演义也有这样一版女性视角的改编就好了。
沙罗双树之花色,表盛者必衰之兆
古朴的画风还不错,不过这个造出来的阴阳眼少女的主角没啥好感度。这种厚重的原著删繁就简好好拍不够么,用生硬的都合主义塞进来这么个主角看着挺烦的。预感到下面就是一条按照书拍的线和一条制作团队自己捏出来的俗烂现代文化追求爱与自由啥的线。希望不要被我言中吧。
8/10。大量类似于实景拍摄的柔焦手法,通过粉色滤镜、色彩叠化和空间透视,凤蝶飞舞、娑罗、山茶的缤纷姿影以及花落(死亡)的转喻手法,使景物和光晕都变为朦胧效果。水平界面的亭子拱桥和垂直界面的建筑空间、庙宇墙上的圆形窗和宽阔的竹林小径,制造出向心式的线形空间,象征平家权势的稳定,连僧兵集结的表现都用了中心取景,但当琵琶扑向出嫁入宫的德子怀里,看到德子生产的未来,冷紫色的基调预着示平家的落寞,随着琵琶脱离平家、寻母相认后决定将平家的命运见证到底,前后使用了一连串灭亡的意象:京都被黄沙笼罩的萧瑟感、震颤的瞳孔特写、水鸟的翅膀震动、海葬船撒下的粉随风飘向严岛神社焚烧时的火焰。战争场面几乎是静止画完成演出,以古代绘卷或眩晕、线条晃动的全景来省略交代(特别是平家士兵在山里遭受夜袭,慌乱逃跑被推落悬崖一幕)。
非常喜欢。美术与视听语言神乎其技(撇开几处略嫌用力过猛的牛尾憲輔不谈)。「ITiresias,thoughblind,throbbingbetweentwolives…cansee…」(不知道是不是从知盛那里摘出)「見届ける」这样一个构想,虽然最后几集反复申说,不免过于直白,但对于熟知平家物语的(日本)观众来说,反而是一个可供代入的视角,甚至成了堂然「炫技」的借口,或者说是不好好讲故事的借口——一个被讲述了成百上千遍的故事,观众与琵琶一样对其发展了然于心,讲故事的人该从何处突破?从一ノ谷的悬崖纵马而下的判官,可有画出来的必要?那须与一、巴、敦盛…一个名字足矣…以及没想小松公是这样的设定,片尾听考哥的声音念着「祇園精舎の鐘の声」,几欲落泪。
美学确实高明,但那又怎样呢,故事实在是找不到亮点。
很美丽,有着举重若轻的抒情段落。命运串珠成线,嘈杂落向玉盘。但是哦,但是哦,如果书写故事本身就是见证,那第二次见证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唤起对这份美丽的悲哀吗?看到最后,还是觉得这个落脚点的精神内核太「美丽的日本和我」了。
画面分镜美术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