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版的《满意不满意》,服务不是伺候人,这样的观念必须普及到雇主和佣人双方。那个时候的人能有这样的信念,尚拥有集体主义,真的难得。现在已经被资本主义吞噬了,社会主义的光影已经不见。如果说,那个时候齐家是少数家庭,那么现在而言,齐家则是多数家庭,把保姆当奴才使,有的是。
中国电影人真的可以集体羞愧了,我们还有如此“真”、如此帖近大众生活的电影吗?或许现在,我们还可以从这部84年的老电影中寻找时代的记忆与共鸣,20年后,就真的只能回味各种版本的“三国”故事了。
李羚--好演员,上演国母,下演保姆。1985.04.27
1984年的电影说着“现在就是要消除城乡差别”“以后农村也是高楼大厦”“大家就都不往北京跑了”————北京2000多万人了。还在驱赶着女主这样的低端人口
清早重看1984年拍的电影<黄山来的姑娘>~真是喜欢那个积极淳朴的年代,脸上的笑容都那么真挚,更不要提人们的精神和内心的追求了.曾经的国产电影是塑造美好向上的人生观,现在则是物质下的个人情绪.时代进步了,美好也渐渐变质,起码真诚已经很少在电影里面呈现了.真想重回那个年月,物质不富足,但内心满满啊~
改革开放的初期,处处洋溢着希望的八十年代,不知道为什么,看到四十年前的北京,竟然有些感动。曾经那些勇敢走出大山,来大城市打拼的“弄潮儿”们,如今都过上幸福的生活了吧~
从一个农村小保姆的角度观察当代社会在转型时期的千变万化,三段式的故事结构,既看得到城乡差距的无奈、城市对乡村的俯视,也有关于真善美的拷问与人性的一丝温情,无论是探讨时代还是揭示人心都按照生活的逻辑展开,如此朴实真挚,贴近生活,在当下的电影中几乎销声匿迹,不知道80年代的现实主义传统如今去向何方?
现代/落后的二元对立式的理解思路当然还是贯穿着电影本身,整个片子三段结构工整,也切入了城市生活的多个侧面。特别有意思的是最后结局,玲玲带着主人家女儿周星星一起回安徽黄山老家,两个人在火车站热情讨论乡村发展的未来——注意这是1984年,那会正是城乡差距缩小的最后时刻。一切现在看来充满了乌托邦想象的味道,但谁也否认不了当时人们对于改革未来的热情期望的真诚。
“一些评委在发言中说,[···影片]从一个很小的角度——通过一个小保姆的命运,比较广阔地反映了我们的社会面,传递了许多时代的信息。如城市和农村的改革等等。影片把小保姆的思想感情与社会问题、与大变革年代的时代脉搏密切结合在一起。影片给予我们一个启示:小的题材同样可以表现重大的具有丰富社会内涵的主题[···]有些评委说,影片一个很大的优点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形象的、富有性格色彩的细节来塑造人物。象“拣饭粒”、“吃鸡蛋”、“赔毛衣”、给第二家产妇留的鸡,以及那幅“孔雀开屏”画的处理等一些十分精彩的细节,都细腻而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和性格,使小保姆这一形象很见光彩[···]有些评委还指出,影片的风格也是值得称道的,凡人小事,朴素淡雅,并以小见大。影片的三个小故事既章节分明,又浑然一体,像生活在
时过境迁,当时非农户口是多么吃香,农村人进城只能从事很卑微的服务性质的工作,吃饭买东西都是粮票,转眼间,现在连钱都不用了。
八十年代刚改革开放,黄山来的姑娘在北京打工做保姆,在有些人家受气,有些人家患难见真情,有些人家待她如家人~黄山姑娘真好啊~又善良又淳朴又勤劳~在乡下的夜晚和奶奶一起看的。P.S.我也是黄山来的姑娘!
80年代中期安徽姑娘结伴来北京打工的故事,一是剧情朴实却真实动人,二是记录北京当时的时代风貌,三是反映了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变化,四是职务腐败现象渗透到各种领域。
1984年,第一代进京务工人员的故事,电影里雇得起保姆的三类人,住高层楼房的机关家庭、住大杂院文化人(这个比较勉强)、住四合院的老同志。住在白塔寺下的老同志应该是中顾委的高干,片中一句:“一会儿去开会,紫阳同志要问起来……”是珍贵的历史痕迹。李羚的小保姆演得真自然,当年的金鸡影后实至名归。丁一凭善良又有些国民劣根性的大妈一角获金鸡女配(与王玉梅并列,豆瓣资料有误)。片中虚荣刁蛮的少女扮演者胡惠玲很快去了港台发展,出演了华视红楼梦中气质绝美的妙玉。另有八九十年代特有的哺乳镜头。
非常好的电影,生活味儿浓郁,仿若时代的印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替演绎,宛如五味瓶,但导演终究是要给我们希望,施加以温暖。故事发生在八十年代的北京。但另一个城市南京也偶尔从女主角与大妈、星星的对话中闪现。南京,真不愧是安徽人的省会“徽京”。
影片围绕主人公龚玲玲生活境遇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主人公在其间的成长注重对于生活细节的刻画使作品更富有真实感并能更好地表现出人物性格李羚饰演的小保姆通过她的细腻表演令人一看就知道她是农村来的而且是那种没出过远门的第一次出来闯荡社会的小姑娘好片
不只在说城乡差异,也讲了女性独立(第二个雇主家)、传统与开放的关系。为什么第一个“差”家的父亲公差美国准备往家里添置买大件电器,而第三个“好”家的爷爷是开明高干奶奶是和蔼书法家?显然职业背景地位身份都不是随便设定的,它们代表了导演对于八零年初新形势下中国社会的一种观点和态度:改革开放势不可挡,可崇洋媚外贪恋物欲却要不得,社会发展需要家庭稳固,而家庭稳固需要一个敢于担当的主心骨,往往是男性!就连通片被来信数落的女主哥哥最后都要浪子回头经商致富……PS电影是长影厂拍的,浦克客串街坊大爷,可配音听上去却是人艺的郑榕?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3921675169/
八十年代有名的安徽小保姆的故事,多个故事的拼接,但主要还是突出女主的善良可爱,幸亏最后是好的结局,正能量,否则真不能忍受这么好的女孩受罪。大娘也不错,没有坑她,还多次帮助和提醒。赵雅珉饰演的悲惨产妇很漂亮,比刘晓庆有气质多了,可惜陈国军不珍惜。
4星确实有些过誉,但整体场景设置、剧情安排还是可圈可点的,通过一个进场务工家政服务人员的经历,反映了不同人群对家政人员的态度和各种社会问题。尽管故事结构有些简单,人物也略显脸谱化,但没有整容脸、服化道接地气的剧在现在居然属于难得了。
85年生人,这是双11当日下午播出的电影,我有幸在回放中看到了它。电影题材贴近于生活,女主角表现力极强,剧中人物各具特色,虽不能说表演完全不着痕迹,但和现今粗制滥造的网剧俗片对比,的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投票最多的短评,表面上看似表达了大多数人的心声,但如果仔细思量,究其深刻的原因,不单是电影业的问题,而是人类随时代变迁,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物质或思想,产生了巨大变化。简而言之,当年那代人的质朴和简单纯碎,才是让这部旧作于今日看来脱颖而出的主因。
挺好看的自己本身就很迷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