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厂倒闭了,女人离开了,他的世界也消亡了。卑微地犹如她落下的拖鞋,对她的情感是手心里迅速融化的冰块。一直都知道她是老板的临时妻子,也一直知道这洞窟般的砖窑不会有出路。给牲畜准备好饲料,将自己垒砌进窑洞。四十岁的男人在这里出生,也只能在这里死亡。他哪儿也去不了,是被时代抛扔的弃儿。
#24thSIFF#1、2、3、4……一遍遍重复枯燥的叙事,却从不同人物的角度阐述着日复一日的单调与乏味。正如片名Wasteland,小小的砖窑(空间里被圈困)、荒废的人生(时间上被束缚),情感被这片荒原之地渐渐消磨。老人一辈子都被“囚禁”于此,平移环绕的黑白长镜头把他心中绝望无助的呐喊放射出来。时光荏苒,却踏步不前,是他的人生,也是你我的人生。
#24thSIFF#2020威尼斯地平线最佳影片+平行单元费比西奖+2021香港火鸟大奖/男演员奖。造型和摄影都相当出色,美学上很可能是承袭自贝拉·塔尔,不过镜头调度还是没塔爷那么的舞蹈性和气势,跟影片的整个空间设置也有一定关系。有些细思恐极的暗示(比如工头是不是老板的私生子……),同时也处理到了伊朗的库尔德人问题(早上看过的[邻居]就是库尔德人题材)。朵云轩1号厅,虽然偏色严重(偏黄),但是意外地有种做旧照片的效果。声音做得非常细致(啊同样是伊朗电影[反身曲径]的声音咋能那么差!),堪称享受了。
音效糟糕(风哪有那么大)但是有独特的美学和结构
从贯穿始终贝拉塔尔式美学的坚持中应该看到,黑白影像弥补了贫瘠单一的背景/黑暗的砖厂,统一了各民族间差异的生活态度,掩饰其中世俗化甚至违背伦理(偷情)的禁忌,过滤真实世界变成只有黑白二元对立的空间,更简单的重建一种新的伊朗美学印象
电影中砖厂象征着一种正在慢慢消失的千年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种族差异、权力斗争和浪漫关系引发的紧张局势加剧,即将面临的结局可想而知,跟以往的伊朗电影叙事结构还是略有不同,略有些枯燥和乏味
不愧是波斯人,审美就是好,比多米尼加好多了。
siff24AMG海上明珠…太冷了!不过前面完全靠冷气才不至于完全睡着……从15分钟起等起义,结果……最后自掘坟墓……
一年一度伊朗丧逼片ˊ_>ˋ令人窒息又无处可逃的必然
6.19上影节。画面好,音乐佳,主角演技非常在线,那种隐忍中的伤痛太戳人了。最后他把自己封死在砖窑里打开天然气的那段,我不禁想起《海上钢琴师》——一个出生在砖厂、40年的人生只有做砖的人,当他爱的女人也被老板带走,他可能的确没有可以去的地方了。唉,世界真残酷
用的长镜头没有新意,也没有看出这套美学与这个故事非要结合在一起的原因。
【伊朗】没有意义的反反复复,如若在实体观影的背景下,前半部分就可以把自己“击倒”。建筑材料的更替,以及随之衰败的砖厂景象;被过度调剂成一种刻意拗出的“美感”,只感到慌张。
伊朗人民脾气太好了
贝拉塔尔式的,结尾的时候光的消逝也很像《都灵之马》。在imax厅放映,影像的质感非常强,很美。中途全景声效出现的时候很惊喜,上次在影院体验应该还是《罗马》。
当生命中最后一缕光被带走,只留下一双褪色塑料拖鞋。生于此地,长于此地,然后长眠于此地。社会转型时期的阵痛其实是共性的,在个片子里隐忍到最后,最后一块砖封住光线。评论里大部分是电影学院的学生吧,只关注美学而忘了生活的模样。
太过典型的为达形式,内容皆可抛的电影节特供片。影片用一半的时间来重复表达不同人眼中砖窑场倒闭这事,而另一半时间则定格在结局悲惨的砖窑场工头身上。黑白影像在推拉摇移的设计中好是精心,却让故事显得更加缺乏灵魂和实际意义。整个片子都像导演在敲打观众,“你们看,我的审美很好吧!”
210613@外滩金融中心
[2021.6.13]难以区分的日夜与尚可计数的工期悬于日常的担忧与蒙头无言的承受鲜活身影与静止面庞刻板的重复不像是荒诞正是平常
几乎没什么剧情(好吧,有);表演没什么转折,人物内心除极少数细节表达很少;摄影镜头比较有特色,贝拉塔尔式
伊朗人的絮叨在一次别离中见识过,电影有独特的气质,男主角这个角色比较吸引人,守护着一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