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国际电影展展映】本届电影节第一个五星诞生了,太好看了!开头颇似费里尼《八部半》结尾,而随后跟着音乐感受诗意,立刻将我吸引住。导演特定的节奏缓慢悠长却又紧抓人心,当男主人公上车之后,下意识想到“宇宙的囚徒”。而随后的故事则变得忧伤起来,通过几个零碎的片段剪辑不用台词光靠蒙太奇便可推进叙事。当影片进入中部,用契科夫《樱桃园》作插入戏剧,在我看来是否有隐喻之意呢?男女感情发展的片段后采用特写等方式,将细节捕捉,一次次情感地递进让我感动。而结尾大段的空镜配合音乐更让我感到一种抒情的哀愁。这部电影让我很难想象是1967年的作品,不愧是苏联新浪潮!
苏联版《意乱情迷》
非常遗憾的是距离我最心动的那种电影只差一点点
已译中字
简直太喜欢了!男主那句:你知道我们行驶在哪个星座下吗?实在太迷人,导演太过了解男女之间互相博弈互相浸透的我们,坐在银幕前的我们尽管晕沉下去吧❤
写意抒情诗
所谓男人口中的爱情
简单的故事,拍得很温婉大早晨起来听到爱情破碎的声音。是不是女人更长情?也许无关性别。后来的故事也通通都不知道,也无须知道。
诗人拍出的电影里相对较弱的居然是对白吗……某几个瞬间确实很难不联想到以前看德米时的受用感,即使是一见钟情,注定的部分也仅止于相遇。
EMO了
真好啊,真的很好啊
真的“漫长”吗?只是一夜的时光而已。但是“夜”被分解为了两个互相缠斗又彼此吞噬的面:戏剧的与电影的。舞台上调度的丰富化与布景纵深的产生使得戏剧一步一步为电影所吸引,与此同时,类似的引力效应也发生于男女主角电影化的情感塑形中。沉稳的男主角在漫漫夜色之下吐露出的富于智性的机智对白难道不比影片伊始时的幽默回忆更具戏剧性吗?于是“夜”就被近乎无限度地拉伸,在单调(而非单义)的镜头运动轨迹下,“漫长”诞生了。尽管随着晨日的到来这一吸引过程就迅速的为作者所中断了。戏剧的归戏剧。电影的归电影。或者说电影也理应更偏向于自己的那一端极。我们看到了一些如塔可夫斯基那口铸钟那般介于表意符号(《十月》)与纯粹物质(斯特劳布)之间的“意象”(暂时无法想到更加精准的表述),呈现出胶质的结构。2024.2.14
平稳、清新、流畅,沉浸在生活气息中
波兰现在还在用,这套苏联的语言,不过主要是用来,以彼之道骂苏联,为此还获了不少,戛纳柏林的大奖~
那个夏天,我终于学会了游泳。
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