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非常冷靜的電影,鏡頭語言極盡克制之能事,雖然講述的是一個可能的愛情故事,但構圖上的分裂使情緒變得疏離且冷漠,一種旁觀的姿態,情欲在這種蕭離語境下顯得生硬而力不從心,人物互動也是冰冷生澀。場景的有意重複,前後的遙相對照,暗示貧瘠生活的索然,對repeat這一人生主題和困境的冷漠解讀。
前半段在黑夜/白天两个单调场景里来回切换,转场精妙,一个反打镜头就直接时空过渡了,甚至直接将背景从白渐变成灰最终完全涂黑;构图也极为有意思,具有浓重舞台剧味道的三个夜晚(非物理时间),两人对望间始终有隔阂;长镜内的推拉游弋,最后一个运动镜头赞。
很别致的阿根廷新浪潮,小场景、小情绪、个体化、手法化,(我看过的)阿根廷电影里找不到同类。镜头不动声色地玩弄技巧,情节里加了点神秘诡异,平静中藏进了杀机。以至于在网上能找到的很少的评论里有人提了大卫·林奇
谁又看得清,人们是多么的渴望,可是旧的哀愁不也是死了么,墙壁横在那里,像是一个小孩子的眼睛,这里是外地,那儿是本质,所以我想念所有的虚无都是发疯着的死去的人们清水无痕
多处让人联想到《橡皮头》的作品。缺乏外界联系的男女主角重复和仪式性的相遇将双方引向强制许诺。许多场景都将角色行为常规化,镜头内部的角度切换更从视觉上强调这一重复。内景光的缺乏和长镜头拉伸下的明暗对比令角色处于隐秘氛围,儿子的出现彻底完善了通过矛盾和暗示性时空转换制造的疏离效果。
仿佛进入一个陌生的世界,而我们恰身在其中。表现如此贴切地服务于主题,可见导演功力所在。
#阿根廷新浪潮#“爱情”在好莱坞电影中被视作拥有抵抗时间一切苦难与痛楚的能力,是可以与强权相斗争的最为美好的感情,但法维奥却彻底扬弃了这种论调,在《售》中,爱情、利益二者是紧密相连的,其解构为索取与给予的双重过程,费尔南德斯与普拉西尼各取所需,但结局却证明了“爱情”的虚妄,法维奥直接省略麻木无趣的婚后生活是如何消磨殆尽二人初次见面时的激情的。全片也结束于摄影机急速的远离中,变焦、推轨、摇移一气呵成,将“爱情”的不可靠性延伸出银幕以外——击破第四面墙,长镜头拥有了自主意识而不再受故事主角的束缚:只能拍摄与叙事核心相关的画面。类似的悠远绵长的段落镜头也在费尔南德斯的五金店、普拉西尼的家中大量出现,构建于此上的影片也宣告了一个事实:摄影机才是真正的评述者。2022.10.2(见长评)
两个破碎灵魂的相互取暖,而比起这段畸形爱恋里的那一点美好,展示出来的更多是人性的多变以及社会的现实;镜头摄影十分厉害,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性,更重要的是能够进一步地映衬出影片的内核主题。四星。
超级好啊,看完过了好久回想起来,还是超级好啊
前半段人物之间动作语言交流都非常克制冷漠但总觉得温暖自是老店主死去人物交流开始频繁却总觉得有事发生最后下毒自杀也在情理之中
介绍女房东女儿登场的时候,用了三个重复的镜头,强调了周而复始。男女主角总是被物体分隔开,形成隔阂,甚至直接有一场戏是由女主角的母亲站立中间。收尾的长镜头太出神入化了。他决定与她在最后一次进餐中共同走向死亡,他下了药,然后镜头从室内一直上摇,再拉到室外,街上正奏着哀乐,直指死亡…
游魂长镜头
暗流涌动多好玩啊,期待多浪漫啊,神经质包裹上安静的纱多诱惑啊,我不要真的得到,我就想待在临界点之前一厘米的距离到永远,好吗?
闯入一个父权缺失的“母氏”家庭,诡异荒诞悲剧,庭院幽会构图&运动镜头,主角的呆滞感及氛围确实和《橡皮头》很相似
白天扼杀夜的黑,推拉游弋长镜头。
前半段真的很像雨月物语。幽会的庭院,对坐时流溢出的寂寞投射在对方身上。重获自由的车厢里,并排而坐时欲望相互试探,膝盖的情欲感,在双手交叠探入双腿之间的那一刻全然释放。可谁知那是二人携手走入另一个牢笼最后的时光,从此只有决定杀死你我之前的那一刻值得铭记。生活诡异如志怪小说,生活也无聊和麻木到随时可以死去。此片是看了好几次才看完的,钢琴的配乐很美,摄影构图也很美,只是几处情节与节奏有些拖沓无聊。
真母女与假父子,镜中互成倒影,两人一拍即合眼看双方皆可获利,而组合之后无法逃离组成裂痕始隐现的同类型第三家庭命运,60s阿根廷电影当真政治性汹涌
还是蛮有意思的镜头语言。爱情的本质是同年同月同日死惹
新浪潮平推固定机位最后离开的长镜头
電影的構圖很巧妙,光源和攝影的運用也很有特色,最後四分鐘的長鏡五星,另外發現男主長的好像PeterLorre時不時有種在看阿根廷版的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