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对自己家庭的记录。导演出生于一个聋哑家族,父母皆是耳聋,不过她这一代则幸运逃过,遗传基因却又在她的长子身上显现。她的儿子也遗传了祖辈的音乐天赋,喜爱弹钢琴,尤爱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她父母与儿子均装上了电子耳蜗,这给他们带入声音世界,同时也有烦恼伴随。贝多芬作月光时,已是全聋,他内心的月光是怎样的呢?也许无声的月光最美。
当我的思维定式还停留在“遗传性失聪是否需要谨慎生育”这样的老套话题时,两代人已经通过人工耳蜗重新获得了声音。三代家人之间的相互支撑和帮助非常感人,老年时重回有声世界的祖父和从小就获得帮助的小孩之间的对比也很有趣。神奇的是,“无声”对于他们来说突然变成了一种可选项,简直成了一种优势,堪称神奇反转。但关于音乐和艺术,在无声中弹奏的钢琴曲,则已经是另一个话题了。
QA提到條片關乎能力之失去,很好的軸心,少了支持它的信息。也並沒有搞清楚或上升至苦同藝術的關係
較少接觸的題材,關於遺傳性失聰的家人故事,祖父母以及第三代孫兒所面對問題,不同世代不同科技協助及不同的認受性等等,當中對於defect的理解及堅持,linkup貝多芬的樂曲及失聰後的狀況等也見心思和脈絡清晰,帶領觀眾從另一角度去了解對於失去某一感官的狀況和困擾,也說出可從失去而獲得,導演紀錄片手法自然純熟而且對象是家人加深了情感的投放,可一看
隔代遗传失聪基因,植入性助听器开启与关闭,找回声音的父亲逐渐失智,找回声音的儿子死磕《月光曲》,证明自我价值的驾照被迫吊销,严厉钢琴老师让弹奏难以继续;将失去的声音化作记忆所留下的乐谱,又如何能称之为“缺陷”与“异变”……作为家庭录像而言,确实有点过于议题先行,但正因为拍摄对象是家人,其感情冲击力还是挺让人破防
从未如此羡慕过一个家庭……
在科技进步的今天,关闭听觉居然成了一个可选项,这首先当然要得益于科技的强大力量,同时,对待失聪的态度也很重要。小男孩在钢琴练到心烦意乱的时候,会选择关掉声音。外祖父偶尔会觉得他更喜欢无声的世界。失聪对于乐观的人来说不是一个绝对的错误。小男孩的妈妈也就是导演作为讲述者似乎出镜太少了点,感觉大段的旁白被丢出,找不到主人。全片几乎都被小男孩和外祖父母占满了,小男孩与钢琴,外祖父母与有声世界,以及他们之间的互相关心与鼓励。都是有用信息,没有什么稍微闲散一点的内容,缺乏细微的流动的情感和烟火气。
科技真是发达了,有什么缺陷修复一下就回复正常了。什么都能简单拥有的现在,相比渴求却不能得到的的过去,forsure人们并没有更满足,只是baseline变得更高了。尽头在哪儿呢?宣称maketheworldabetterplace的科技从人的角度上到底又改变了什么呢?或许是让每个人都能不受限追求自己所爱的能力吧。
宝贵的选择
是在HBO偶然翻到还点进去看的作品,故事完成度很好,在意识到妈妈就是导演之前,我还在讶异究竟是什么样的机缘才能让这段故事自然完整地被镜头记录下来,有这样的记录者,是观众的偏得。这个片子触动我对音乐/素质教育,老伴,听障,接受自己衰老,现代科技,和爱有了新的思考。喜欢旅途,也喜欢这样偶遇的风景,让我知道一些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SUHRFFWhybotherfixingitifnothingisbroken?
我感觉自己就是个残疾人,完整的月光奏鸣曲、以及外公的“开车”,真的是一种精神的“进步”,一种摆脱束缚的自由
动画镜头出人意料的好。
成长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