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集两个收获;王家卫《花样年华》构思灵感之一来自《对倒》;港岛混杂市井、岭南、英国、上海等各方气质的城市文化在刘先生这样的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集邮、明信片、小模型、坐小巴太有意思了
岛屿二系列看到现在,台湾作家的场次一次能哭完半包纸,香港作家则多有全场会心爆笑的段落。也许是因为家国之感藏得更深,多了岛屿都市韧性生长的气质。倒是挺习惯导演穿插引用的手法,一如先生自己喜欢的,撞色又直白的封面。趁在这里的最后几个月,赶紧恶补刘以鬯~~
勉强看完吧,感觉是系列里拍得最差的一部
也算上海爷叔吧,玩邮票玩模型,太太是罗佩云,以前是跳现代舞的,两个人是刘下南洋办报纸时候认识的,其实比刘小差不多20岁吧,不过老了老了好像也都差不多。对照看这篇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58809
他是怎么做到一句话里五个字上海话,五个字白话的,浑然天成
險灘寒磧,窮島嶼之縈迴。桂棹蘭舟,犯波瀾之體勢。
看完散場,發現劉先生和夫人就坐在後座。致敬香港文學。
劉氏伉儷實在是可愛的一對!
看刘以鬯的人才能体会到他的文。他是一位典型的大都会主义者,从魔都上海到新秀香港,他一直保持的爱好是逛商场,懂英文,讲一口上海味粤语;从施蛰存到穆时英到刘以鬯,只有都市动物的爱和体察,才会写出都会潜流的残酷。他也爱集邮、买明信片、收集瓷人和小模型等,白日铺纸写言情地摊小说,入夜点灯作意识流开拓,这是一个充满童心的人,甚至有点公子感。他的恋爱也有些像典型的恋母情结:孤独文人在异乡去歌厅里枯坐,被一个充满活力的舞者收留照顾。新闻与文学,都是他赤子之情的溢出方式。导演选择王家卫式影像风格来讲述,虽不中亦不远矣。
我爱刘以鬯,但这部纪录片拍的实在糟。
导演有点小聪明,开头片名就以戈达尔的方式出现以配合劉以鬯意识流的风格,其后又处处可见杜可风的光影以显现劉以鬯《酒桶》对王家卫的影响,戏文对倒,但我不太高看这种小聪明,因为这会把劉以鬯的位置向后推,我可不想处处都看到导演的自恋,这是他者的纪录片,言他即可。
老人家衣品真好。
劉以鬯95歲高齡頭腦清晰臉泛紅光説話鏗鏘猶如一塊活寶,可窺見當年他日寫一萬字的幹勁。雖是辛苦可也滿足,白天寫著娛人夜晚寫著娛己,可正正是白天的工作孕育了晚上的作品。他就是個玩弄文字的人:「新的小說未必一定好,但好的小說,一定要有新意。」//可找人演他的小説實在難看,訪談也略顯生硬。
刘以鬯是活的半部港澳台新马(华南)华语近代文学史。
阅
本身有料,拍得也好。劉以鬯也好屌,每天写一万多字,天天如此。
这个系列纪录片第一个看的是刘以鬯。N师欣赏刘。他是靠自己的笔在资本主义时代思考文学实践文学的人。
看完总有那么点不塞根的感觉,不像王文兴那部透彻。刘以鬯出道很早,一直在办报办报,还请老舍写了《四世同堂》,谋生靠写黄暴爽文,写出最好的作品却是四五十岁后,倒真有可能是因为周慕云这个原型在新加坡遇到真爱,从此过上安定有伴的日子,还蛮羡慕的。。。
“传统写实作品强调描写外在活动和行为,意识流作品强调一刹那、来回往返、出出入入的心理流转”。看完之后想读《酒徒》。导演在对《对倒》进行艺术创作时选的男演员太有港味了,帅得让我注意力一下变了。
刻意去营造各种“对倒”